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悲情金庸13岁离家再也不回,儿子在美国自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金庸和他笔下的人物

不久前的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有关先生的一些过往再度被人们提及,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当代武侠小说家、*治评论家等诸多头衔集于一身,是我国当代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但是金庸还有这鲜为人知的一面,他13岁时便离开了家,还曾经坦言嫌弃过父亲没用,在父母临终时都没能陪伴在身边。他的前妻林玫曾经沦落至街头摆摊为生,而且自父亲查枢卿逝去后,金庸也拒绝与弟弟见面,直到他年去世。

文坛宗师,曾经是一个坏学生

在金庸的家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他的爷爷查文清——这位曾经的丹阳县令,在丹阳教案中,偷偷放走了原本被清廷抓去交给外国传教士的嫌犯,查文清因此被罢免官职,此后便回乡赋闲,于金庸出生的前一年去世。

金庸祖父查文清

当金庸长大后,深受祖父事迹的影响,他曾坦言:祖父对我最大的影响,一是让我知道要爱国,二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多读书。与查文清不同,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性格较为软弱,虽然是经商上的一把好手,但是却眼中缺乏男子气概,上门讨债时都不敢一个人去。

13岁那年,金庸考入了嘉兴中学,离开了海宁老家,这时的金庸或许也没有意料到,此后他再也没有他踏入过老家的祖宅,虽然曾经几次回到海宁,但是都没有回到这查家的根来看一看。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次外出求学让他没能见上母亲徐禄最后一面。

金庸母亲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堂姑,但是只比后者大了一岁。母亲对金庸的影响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但是抗战爆发后,徐禄在跟随丈夫避难的途中染上了疾病,不久便逝世了,此时的金庸正在嘉兴读书,无法赶回,这也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金庸故居

而金庸对父亲的态度并不是很好,也许是因为少年时代见多了父亲查枢卿的软弱和退缩。金庸后来曾经在一次访谈中坦言:大约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就觉得父亲很没用,后来我常常自勉,不要像他一样如此窝囊。

也许是这样的心理,使得金庸上学期间,成为了一个赤裸裸的坏学生,他对课程从来都不上心,成绩自然也差得很,但是唯有英语这一科,金庸却很是在意,成绩十分不错,原因是出于做一个外交官的志向。

金庸年轻时的样子

年,金庸因为写了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在文中言辞犀利地嘲讽了秉持投降主义的学校教导主任,主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金庸被开除了。他也毫不含糊,当即拾掇行李扬长而去,后经由校长介绍,转入了衢州中学,但金庸的这般猖狂举动并没有因此停息。

自衢州中学毕业后,为了实现成为一名外交家的理想,金庸进入了重庆中央*治大学外交系就读,但是没多久他就又被退学了,缘由是金庸看不惯一些学生*员的行为举止而投诉,可以说金庸的学生生涯是相对不成功的。

离家之后,一生都未踏足祖宅

被退学后的金庸曾一度陷入了一段长达两年的迷茫期,这期间,他在湘西的山林中逃避世俗的尘嚣,但就是这短短两年的湘西生活对金庸的影响却很大,他后来创作的不少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很多都是来自湘西。

年12月,金庸离家后第一次回海宁

但是对于故乡海宁,金庸似乎并不是很愿意提及,似乎湘西这个地方才是他的故乡。而在后来金庸几次回到海宁时,也没有踏足故居一步,即便自己的弟弟查良楠住在那里,他也不愿意回去看一看。

许多年后,金庸曾经提及过这个话题,他说到:我对家乡人民是热爱的,也想回家看看,但上次有人跟我说,为了保护我的旧居,把居住在里面的人赶了出去,这我是不同意的。我不想妨碍大家的生活。

查家的祖宅郝山房

而根据查良楠的推测,金庸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保护好父亲,所以不愿见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查枢卿因为被举报窝藏土匪、私藏枪支而被处决。

当时的金庸在香港从事报业工作,此前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次也没能陪在父亲身边,想必金庸不愿意回乡见故人,有可能是因为担心触景生情,而心生无限愧疚吧。

患难与共的妻子,晚年穷困潦倒

这种愧疚不应仅仅是对于父母,也应该是对他的妻子朱玫。金庸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他在杭州认识的,名为杜冶芬,两人结婚后前往香港,但是金庸因为忙于工作而冷落了她,杜冶芬也听不懂粤语,在香港一直过得很单调无聊,便回到了杭州,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并未生育子女。

金庸和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结婚照

第二任妻子便是朱玫,是与金庸患难与共的妻子,两人于年结婚。金庸早年创办《明报》时,正是朱玫撑起了一片天,变卖首饰维持报社运转,她是《明报》最早的记者,也是唯一的女记者,后来还担任《明报晚报》的采访主任。

可以说,在金庸创业的过程中,朱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事业风生水起后,两人曾经无比深厚的感情出现了裂痕,这道裂痕便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林乐怡。

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林玫

林乐怡比金庸足足小了29岁,金庸和朱玫结婚时,她还是个3岁的女娃。年,金庸的大儿子査传侠因为失恋想不开而选择了自杀,这件事成为了金庸一生的痛。失*落魄的金庸走进香港街头的一家酒馆,借酒消愁。

林乐怡这年23岁,在这家酒馆做兼职,面对消沉的金庸,她体现出了温柔体贴的深情,金庸对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产生了别样的好感,不久后两人坠入爱河。朱玫得知后,提出了离婚,宣告了与金庸的20年婚姻就此结束。

年12月3日,金庸与林乐怡凭吊表哥

后来,朱玫疑似因为投资失败,而导致穷困潦倒,据相关报道,在年前后,曾经有人看见朱玫在街头摆摊,艰难度日。晚年的朱玫患上了肺痨,深受病痛折磨,最终于年11月8医院去世,终年63岁,更加凄冷的是,朱玫逝世后,为她拿死亡证明的,不是金庸,也不是她的儿女,医院职工。

与金庸患难二十余年的朱玫,晚年却如此凄凉,与金庸形成了巨大反差。对于朱玫,金庸曾经在很多年后面带愧疚地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可以补救的话,我希望可以对亲人好一些,我对不起朱玫。

金庸铁公鸡的一面

除了对朱玫很是愧疚,金庸对待自己的员工也算不上很好,*霑曾经说金庸太抠门,他给员工发的薪水很低,虽然金庸自己赚了大笔大笔的钱。

*霑

《明报》又一位资深老编辑*陵,为《明报》操劳了半生,付出了不知多少心血,但在年退休之时,金庸给他发的退休金还不够*陵半年的开销,气得后者要登报讨伐。其实在这之前,金庸就展现了他铁公鸡的一面。

年,《明报》又一位漫画家名为王司马,为报社兢兢业业数十年,使得报社名声远播,金庸小说中的很多插画,都是出自他之手,但是其稿费硬是十几年都原地踏步,连一毛都没涨,可见金庸着实有那么一丝铁公鸡的意思。

稿费这么低,自然就有人不满,现在被称为香港最好的散文作家的林燕妮,曾经为《明报》供稿,她就觉得稿费太低,便向金庸提出加稿费的要求,但金庸回应她:你那么爱花钱,给你加稿费你都花掉了,不加。

亦舒

如果说金庸是觉得是作者花钱多而不加稿费,那亦舒就有意见了。当年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却说:你又不花钱的,加了稿费有什么用?气得亦舒在《明报》专栏中骂他,但金庸对此一笑了之:骂归骂,她的稿子照样发,但稿费照样不加。

但是这并不代表金庸就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倪匡曾经说过,只要他有什么困难,请金庸帮忙,他都会答应,而且若是有供稿人急需用钱,是可以找金庸预支稿费的,而且数目还不小。

倪匡

年王司马因恶性肿瘤逝世时,金庸闻之不能自已,并且承担了所有的后事费用,撰写长文悼念,并亲自扶灵。所以说,金庸绝不是一个铁石心肠之人,只是情到未深处。

结语

如果说金庸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和最愧疚的事,那儿子查传侠的死和朱玫的凄凉晚年应该是无可争议的,80多岁时,在被记者问到此生最遗憾的事时,金庸沉吟良久,再度开口时已是眼中带着湿润:最遗憾的,就是我儿子在美国自杀了,他为了爱情,选择了不归路。

大师已逝

金庸这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与爱恨交织交相辉映的一生,事业上创立了《明报》这一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文学上的成就更是不用多说,唯有在感情上,或许是金庸一生中,怎么也抹不去的疤痕。所以,晚年的金庸看似风风光光,其实内心深处,也潜伏着悸人心魄的种子。

篇幅有限,关于金庸先生的一生传奇,这里就不详细谈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一本《金庸传》读一读,本书详细记述了金庸从儿时到晚年的生涯,是作者上官圣泓深入采访,依托原始档案,历时多年编纂而成。

《金庸传》是献给金庸粉丝的一份厚礼,也是给金庸先生九十四岁的生日献礼。现在活动促销,购买即享受优惠价69.9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