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医学博士扎根中国,周恩来特批他入中国 [复制链接]

1#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年10月1日,有个外国人应邀上了天安门城楼,他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观摩了整场典礼。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其实不在少数,可是这个人却十分特别。

早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期,这个外国人就去找过周恩来,希望周恩来可以兑现当初的承诺,让自己加入中国国籍。而当他来参加完典礼以后,他激动的心情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当天,他就向周恩来提出了想要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周恩来同志经过慎重的思考,结合了他这么多年来为中国的付出以后,果断同意了他的申请。

就这样,他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那么,此人是谁,有何重大贡献,为何能让周恩来亲自批准他加入中国国籍?他就是马海德,一个为中国医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年9月26日,一个小男孩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出生了。孩子的父亲激动地把这个小男孩抱在怀里,怎么看也看不够。在孩子的父亲看来,这个孩子大约是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这一家,其实是漂洋过海移民过来的。早些年,孩子的父亲在黎巴嫩的一家钢铁厂上班,每天累得不行,可是赚到的钱却连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而且,让孩子的父亲更不能容忍的是,老板和包工头的压榨越来越过分,简直不把这些工人当人看。为了能让家人吃饱饭,孩子的父亲带着一家老小决定移民。

到了纽约州以后,孩子的父亲进了一家钢铁厂生活。虽说日子还是过得苦,起码比以前好多了。这时候出生的宝宝,就被家里人当成了宝。

几经思考以后,孩子的父亲为他取名为乔治·海德姆,而这个小男孩就是将来的马海德。年幼的乔治,贫穷伴随着他长大。

很多时候,乔治不明白:自家吃的和别的小伙伴吃的,为何不一样。为何别人家能吃鱼、能吃面包,可是自己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有时候调皮了,乔治就会闹脾气非要爸爸为自己买鱼。看着乔治一脸的稚气,父亲只得咬着牙根儿跟儿子说:孩子,等你长大了,爸爸再给你买鱼吃。

中国有句老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放在乔治一家人身上,就很令人伤感。还没有等到爸爸给乔治买鱼,他就知道了自家为何不吃鱼了。

那一年,瘟疫席卷当地。很不幸的是,乔治的爸爸妈妈都中招了。为了治病,他家里已经算得上是砸锅卖铁了。可即便是这样,对于治病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年纪不大的乔治,就挨家挨户跟亲戚们借钱了。在那个本不该承受压力的年纪,乔治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情冷暖,也知道了疾病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有多大。

就当乔治一家快要陷入绝望的时候,希望来了。有个医术高超的老者来到了这片土地上,这个老人不仅医术高超,心地也特别善良。遇上特别穷的家庭,老人还会贴钱给他们治病。

在老人的帮助下,乔治一家总算是度过了难关。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乔治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把希望送给更多的家庭。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乔治打小就成为了学霸。一路走来虽然非常地辛苦,可好歹是荣誉加身。年,他获得了日内瓦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博士学位。

读博的时候,乔治结识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从这个留学生嘴里,乔治知道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事儿。他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正在历经磨难。

骨子里喜欢挑战,再加上那个时候乔治正在研究“东方热带病”,所以去一趟中国,就成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临走以前,年迈的父母也曾挽留过乔治。在父母眼里看来,自己的儿子有学历、有本事,在美国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又为何非要漂洋过海去中国吃苦受罪呢?

可是乔治不这么想,他虽然喜欢安稳的生活,但是他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去征服一座座高山。年11月,乔治在上海落地。

初到上海,一切都很陌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乔治在上海九江路开了一家诊所。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是干医生这一行。没有时间的磨练,医生的名气传不出去。

闲暇的时候,乔治常去霞飞路上的一家书店看书。时间一长,乔治和书店老板也混熟了。在老板的介绍下,乔治还认识了好几个新朋友。

有著名作家史沫特莱、有社会调查人路易·艾黎。后来在和朋友们的闲聊和考察中,乔治才知道,原来当时上海的很多工人和底层贫民都营养不良。

他们除了受到疾病的困扰以外,还被人祸给折磨着。考虑到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以后,乔治开始明白,有些疾病并不是自己这样一个医生可以治好的。

可是,看着这样的人民在贫困和疾病中挣扎,乔治又做不到视而不见。他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假如当时没有那位老者的无私奉献,自己可能不会站在这里。

在信念的支撑下,乔治想要为中国做点什么事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而且,他还通过当时的书籍和媒体了解到,在江西苏区,正有一批革命者,他们在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着。

于是,乔治有了想要去苏区的想法。可是当时大形势不好,去苏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年夏天,通过朋友认识的乔治的宋庆龄女士给他送来了一封信。

看完信件以后,乔治二话不说,就来到了宋庆龄这里。宋庆龄告诉乔治:中共中央诚邀一位记者和医生前去。如果乔治还是想去的话,她可以安排这件事。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乔治哪里还会犹豫。最后,经过协商以后,乔治和一位叫埃德加·斯诺的记者一起出发了。前往苏区的路,是不容易的。

从上海出发后,他们得先往西安和一名江湖人称“红色牧师”的人街头,随后再转乘出发。在牧师的带领下,他们在三天后的清晨乘坐*车从西安离开。

经过几天的辗转转乘以后,乔治终于到了到安塞县白家坪陕北红*前敌指挥部,而接待乔治的正是周恩来,这让乔治感到欣喜万分。

双方见面以后,周恩来首先说到:欢迎你们这样热爱和平的同志。接着,乔治和伙伴换上了红*的服装以后,就前去拜访毛泽东了。

毛泽东比他们预想中更热情、好客,他先是对乔治等人表示欢迎,接着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到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采访,不受任何限制,我们相信你们会如实报道、反应我们的情况。

看着如此真诚的毛泽东,乔治的内心很受触动。因为他很少见到这样坦诚的革命者,同时他也被毛泽东的大度所感动。

这一瞬间,乔治似乎明白了这个看起来很贫穷的地方,为何会成为红色中心;也能理解,为何宋庆龄女士费尽心力,也要把自己送到这里来。

因为,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让百姓为之振奋的信仰。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里,乔治跟着记者在陕北好好跑了一圈儿。这一圈儿下来,他发现这里的医疗水平的确是很落后,远远跟不上战士们的需求。

而后,他还去了前线,见到了彭德怀等好几位以前只在报纸上见过的人。通过这些会面,他发现这里的人和事,跟报纸上说得不太一样。

这群被外媒贬低的人,却是拼尽全力地在为国家谋解放;而且,这里的战士们身上那种不计较个人生死,一心向前的精神,也让乔治感动了。

这种的人、这样的事,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无私奉献吗?纵然被人误解、被人抹黑,他们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从不动摇。

一个月的采访和考察时间过去后,乔治去找记者斯诺谈话了。乔治对斯诺说:我有预感,你的书将会震动全世界,可是我希望你的书里不要出现我的名字。对此,斯诺不太能理解。

紧接着,乔治说到:你是个记者,是为了报道而来。可是我是个医生,我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现如今,我发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在经历磨难,而他们就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

就当斯诺准备说点儿什么的时候,乔治又说到:我被这片土地上这群用精神在战斗的战士们感动。同时,我也希望以后的自己可以尽力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而且我还为自己起了中国名字,从此以后,我就是马海德。就这样,一起来的两个伙伴分开了。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记录离开陕西;而马海德却留在了这片他已开始投入感情的土地上。

此后,马海德提出了很多医疗上的预防建议。同时,他还指出了在机构设置、医疗条件、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段时间过后,等到马海德真正适应这样的生活了,他便被任命为了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卫生部的顾问。就这样,马海德成了第一个扎根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外国医生。

在根据地的日子是苦的,马海德吃不惯这里的食物,也有些不太适应这里的环境;可在这里的日子也是甜的,因为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的内心是充实的。

在这里,马海德是百姓和战士们嘴里说的“马大夫”;是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嘴里的“马海德同志”。就像他会用“马”这个姓氏一样,他在全心全意地为中国革命做贡献。

年2月的时候,马海德在张浩等同志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穿上了八路*的*装,跟随着朱德东渡*河,去到了山西五台山一带。

在那里,他跟随着战士们奔波,在当地也建设了一些医疗设施。在马海德的努力下,不少战士们都康复了,而一些医护人员也学习上了西方的先进医学知识。

到了那一年年底的时候,上级命令马海德返回延安,然后在延医院。接到命令的马海德,没有丝毫犹豫,准备之后就返回了延安。

医院时,马海德没有顾忌自己是大夫的身份,而是跟着战士们亲自垒土、搬运建筑材料。在马海德和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医院出现了。

医院,可以同时容纳多名伤员。而后,医院的前提之下,马海德又带领战士们接着建立了8医院,以及24所分院。

与此同时,马海德和当地的医护人员展开合作,共同探讨中西药结合的道路,他毫不藏私的行为,大大缓解了当地医药不足的困难。

而且,马海德不仅在医疗发展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帮助八路*,就算是在其他的方面,马海德同样也是义不容辞。

年9月,马海德给美国纽约的大报社主编写信,希望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呼吁国际社会给八路*提供医疗方面的援助。

就当马海德一边为中国奋斗的时候,属于他的姻缘也在这个时候悄悄地来了。年的冬天,马海德的诊所里来了个漂亮的女战士。

这位女战士名字叫周苏菲,是来治疗感冒的。周苏菲,生于浙江,家里有名的造船大户。早些年为了逃避家里安排的婚事,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八路*。

年纪不大的她,能歌善舞,是活跃在文化界的“小百灵”。她因为积极宣传反内战,所以成了国民*的眼中钉。组织上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就安排她到了延安。

之前,马海德也曾有过两次恋爱经历,可惜都无疾而终。直到见到周苏菲以后,马海德发现那种久违的心动感,又回来了。他对这个女战士,一见钟情。

为了在周苏菲那里能够留下一个好印象,马海德不仅自己忙前忙后给她配药,还亲自写了小卡片: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很好地服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

在马海德别出心裁的示意下,周苏菲算是记住这个外国人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便逐渐拉近了,周苏菲也了解了这个来自美国的医生是多么的优秀。

本就有共同爱好的他们,成为了当地众人皆知的一对情侣。年3月,马海德和周苏菲在延安的一家饭馆里,在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妻。

婚后,马海德还跟人开玩笑说:我和周苏菲的婚姻,就是“中美合作的早期成果”。恩爱的他们,很快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之后的马海德,既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积极宣传我*的战斗方针;又继续自己的医药研究,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这位来自外国的医生,也慢慢地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可是他心里遗憾的是,自己的国籍不在中国。于是,马海德中途就向周恩来同志委婉地提过自己的情况。

周恩来对马海德的付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亲自批准了马海德的入籍申请,于是马海德就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后来,卫生部为了照顾外国专家,就为每个人都提高了待遇。当人事部的工作人员告诉马海德去领津贴的时候,一向好脾气的他却倔强地说到:啥外国专家,我是中国人!

社会形势逐渐好转以后,马海德的工作方向也开始发生变化,他把自己的诊断对象换到了那时候人人皆怕的性病上。

在马海德不畏困难和不懈的努力下,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已经消灭了性病。当时,在全世界这样的情况都是罕见的。

之后,马海德又把精力转投到了麻风病的研究上。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麻风病是一种会传染的慢性疾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

当时,就连美国医学专家都说:没有一种病能像麻风病那样多样化,那样令人难以预料。而麻风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难以根治,却又有极强传染性,这就导致很多人谈起麻风病都是一种深恶痛绝的语气。所以当时令麻风病人绝望的不仅是病痛带来的折磨,更有亲朋的疏远而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海德决定要研究麻风病,想要改变麻风病给中国造成的伤害。之后的很多年,马海德不惧生死,亲自前往病区照看病人。

到了年的时候,关于马海德的一篇报道在报纸上被刊登以后,就被马海德的家里人给知道了。他的老父亲几经辗转,请求和自己的儿子见面。

老人和马海德长得实在是太像了,有些认识马海德的人在见到老人之后,几乎立马就能确定老人的身份。几经周转之后,马海德父亲寻找他的消息就传了回来。

听到这样的消息,马海德当下就决定要去见见自己的老父亲。很快,手续就办下来了。临走以前,陈毅在四川的一家饭店为马海德践行。马海德跟陈毅开玩笑说:你舍得放我走?

而陈毅却回复到:老父亲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但是,这里有你为之奋斗的目标,你会回来的!果然,马海德探完亲,一个月就回来了。

当时,父亲也劝马海德留下,可马海德却说:我放不下。后来,当陈毅见到马海德时开玩笑地说:你看,我就说你会回来的吧!马海德笑着回复:是呀,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中国!

此后,马海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治疗麻风病的研究中。年,马海德提出了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口号。

对人们惧怕麻风病的现象,马海德也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在病区,马海德会亲自和麻风病人接触。

他会把病人受伤的腿,毫无顾忌地放在自己腿上,而后认真诊断。他在积累大量诊断经验的情况下、又结合中西医药,提出到年底在全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在他的努力下,大批的麻风病病人被治愈。感叹于马海德的付出,在年11月22日的人民大礼堂的表彰会上,邓小平紧紧握住马海德的双手,感慨万千地说道:50年,不容易啊!

而且,由于马海德在治疗和消灭麻风病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还为他颁发了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

年10月3日,马海德病逝。临终前,他对床边守着的人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彻底根除中国的麻风病。这样的话一出,床边守着的人都泪目了。

马海德去世后,骨灰被分成了三份,一份葬在了八宝山公墓,一份埋在了他的出生地布法罗市,而最后一份撒在了延安。

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人,这样伟大的行为,怎么能不让后人为之敬佩不已呢?况且,马海德去世后,他的夫人周苏菲还把马海德生前留给她的4万美元捐了出来,成立了马海德基金会。

周苏菲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为了希望大家能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继续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二位老人的倾情付出,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年,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年,马海德被评为了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年,马海德被授予了“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一晃眼,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可是,马海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失。人们不会忘记他对延安的付出,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付出,更不会忘记他为麻风病的付出。

正是有了这些不惧生死、有大格局的战士,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昌盛,越来越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