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和
一、前言
上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连山易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除了现在留下的周易,还有神农的连山易,*帝的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归藏易是*帝时代所用的易,以坤卦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能“归藏”到纯阴的境界里去了。
易经与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医易和是华夏先民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早期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典籍中只有零星的记载,明代的医家张景岳明确提出了易、医关系的问题,主张易、医同源论,认为易医同源于一个共同的阴阳变化之理。
二、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经与中医合流的关键是在对六气的八卦定性上。太极就是神,两仪就是阴阳,四象配土即为五行。四象的生数、成数役用中宫之土便成八卦。其中乾卦养神呈象,坤卦养精成形,其余六子卦主事流通即为六气。奇经八脉合于八卦,是神治气之纲纪。
医易和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相互指导作用。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易彰。岂非偶然。
医易和阴阳五行学说就和周易理系连成一体,相得益彰。有了易经,中医就会满盘皆活。人们将开创以象论医的新局面,针灸配穴之道将会彰明,偏方也将不再神奇。只有上升到易理的层面,才能深入中医的精微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呆板空洞的说教中;也只有在这个层面,医易才能找到共通的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道理是末,思维方式才是本,“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神是万物的奥妙而且能被表述出来,可以简单理解为信息。中医非常高妙,早就从信息的高度上研究人了。只有援易入医后,内经才能变得明白通晓,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才能一理贯通,从而踏入大医之门。
三、易医结合,医易诊治一体的临床医疗模式
易医和诊断,是一个易医结合,诊治一体的临床医疗模式。其中易医和诊断,是指运用易经的技术以卦诊病与中医临床中的辩证论治的结合。易医诊断的易学特色在于临床中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其中医的特色是辩证论治。易医诊断是易医互融互补互生互用。
易医和诊断,在方法上是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的突破,主要是择取临床情境中的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辩证论治。当然易医诊断的用卦诊病的方法并非排斥望闻问切,在临床实践中,四诊的获得的某些信息,有时也对医者的分析思路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四诊的某些信息有时也进入医者的潜意识之中,构成了临床情境中的“特殊的信息”。
易医诊断,不仅以卦测病,诊断其病,还要进一步分析辩证,是对疾病的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是对疾病的本质的揭示,从而根据治则提出治法和处方,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以发挥辨证的优势。
易医诊断,是一个易医结合,诊治一体的临床医疗模式。其中易医诊断,是指运用易经的技术以卦诊病与中医临床中的辩证论治的结合。易医诊断的易学特色在于临床中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其中医的特色是辩证论治,易医诊断是易医互融互补互生互用。易医诊断,在方法上是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的突破,主要是择取临床情境中。
易医诊断的诸多环节中,如何捕捉信息起卦断卦具有关键性作用。万物同源论、宇宙全息论、万有相似论、万有相关论、万物类象论、天人相应论等都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都是天道、物道与人道的载体,都浓缩着宇宙的信息,并与宇宙的其他事物息息相通。
这种息息相通,或隐或现,或实或虚,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或已知或未知,或“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或扑朔迷离“不可思议”,但是事物之间这种相互联系,息息相通是客观存在的,否则这个世界、这个统一的八卦结构的场就不会从无序到有序,就不会从浑沌到谐调共振。
正是世界的这种物质性、整体性、统一性、联系性、有序性、共振性,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可反映大千世界”,才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
由此知彼,由一事物而测知其他事物,才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才能同类互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医易和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发展的状态,不仅与本人的外部形态、神色、声音等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与其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衣着、坐落方位的选择、某种姿态等等)也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甚至与一定情境下其他事物也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临床情境中,医者依据患者的外部表现捕捉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体内疾病的状况。
中医药学、易学都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易学起源古远,医易同源,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教源自伏羲",医学和易学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医家应该知易,知易则医理更明。医易和自觉地站在医易相通的立场来建立其医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