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凤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
某部门准备搞一次野生动物保护活动。活动当天,凌晨4时,我们就出发前往中部地区的一处原始丛林。车队正午时分到达,当地几个乡村的干部群众已聚在那里,等待领导给一块“猕猴岭XX保护站”的牌子揭牌。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因为山上多猕猴,这一带的山就叫做猕猴岭。
就是“猕猴岭”这个地名,后来让我寝食难安地度过了4天。
稿子见报的当天下午,我正在宿舍休息,报社领导突然打来电话,让我立即去报社查资料,看活动的地点到底应该叫“猕猴岭”,还是“猴猕岭”。凭经验知道,这次一定是报道出现问题,有读者致电询问,而且,这读者绝非一般人。
从报社资料室里翻出几张老地图,一看之下心凉如水:地图上标着的地名都是“猴猕岭”!也就是说,我的报道将地名写错了!不可能啊,当地人叫它“猕猴岭”,保护站的牌子上清楚地写着“猕猴岭”,而且,我清楚地记得,当地保护区的负责人也说过,地图上标的地名就是“猕猴岭”!我继续查找资料,终于在一本新编的县志里发现,那地名确实是“猕猴岭”。县志就是最权威的证明了
赶紧把结果汇报给领导。领导作了记录,并问,保护区负责人是否确实说过,地图上标明那座山的名称叫“猕猴岭”?我肯定地回答,是。领导这才告诉我,“上面”有位领导看过报道后不满,认为当地人习惯称那座山为“猴猕岭”。领导让我再继续查找证据,一定要找到那份标有“猕猴岭”的地图。
第二天下午,我趁空跑去测绘局查找资料。走进测绘局大楼,迎面是一幅半个墙大的地图,走近细看,我喜出望外:地图上明明白白标着的正是“猕猴岭”三字,下面标明的时间表明这是最新的版本,而且,绘制者是国家地理测绘中心,这也是权威的证明。我立即向领导汇报,领导非常高兴,指示一定要拿到地图。我跑上楼,找到部门负责人。我看见,该负责人桌上的玻璃底下压着一张地图,正和楼下那张大图一模一样。我说明了情况,对方让我到对面负责出售地图的部门拿一张。在仓库里找了一阵,没有找到那张测绘中心绘制的地图,倒是有一张同期的旅游图,上面地名也是标着“猕猴岭”。我匆匆买了一张旅游图离开了。
晚上,将图交给领导。领导看是旅游地图,认为不够权威,让我最好拿到“测绘中心”绘制那张。领导说,“上面领导”今天又打来电话,并专门给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我们想办法弥补报道的错误,以挽回影响。我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可是以省领导的身份发来的传真啊,如果登报更正,不但我这几篇报道就算白写,可能还得受到处分!
领导解释说,在“上面领导”那个民族里,“猕猴”是骂人的意思,当地人一般称那座山为“猴猕”岭。“上面领导”认为我们的报道是对当地人的不尊重,对该民族的不尊重!这么一说,我的头一下就大了,社会民族问题,那就是重大问题了。但是,这一次,从地图、县志和当地百姓提供的证据看,我的报道没有错误啊!
第三天下午,我再到领导办公室。他正关着门给“上面领导”打电话。电话里,领导首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应我的错误),然后讲到地图和县志上的记载,最后建议,最好不要让记者刊登错误申明;因为民政局地名办和测绘局在标地名时比较混乱,不如由领导出面,招集两部门讨论一下地名问题,然后就这次讨论做个报道,这样既可以借机纠正这次报道的失误,又可以引起整个社会对地名的
过了一阵,领导再将电话打过去,“上面领导”说,明天上午9点召集民政、测绘部门开会,报社派人参加。安排好之后,领导说,得拿到那张权威的地图,不然,“上面领导”那里不太好交待。
第四天早晨,我早早起床,打车直奔测绘局。我找到负责人,请让他帮我弄一份我要的地图。负责人告诉我,这种地图还没有印刷出来,他桌上那张只有模版。我想借那张模版复印一份,负责人不肯。他说,他马上要去民政部门开会,没有时间。看看表,9点已快到了,我连忙将情况向领导汇报。领导听了,呵呵一笑:他们也要去开会,那可能是不会给你地图了,那样是给他们自己找麻烦?算了,不要它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惴惴不安,看看再没有人找我的麻烦,才慢慢安心了。
一个小小的本该可以有几种叫法的地名,却让我跑来跑去地折腾了4天。不知道,领导说话行事时,什么时候仅仅只代表他自己本人,什么时候才代表职务权力?比如这个地名,住在当地的并非只有那一个少数民族,那么,我的报道为什么就不能用其它民族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