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本装帧精美的《百年传世动物文学书系》,摆在责编周北川的办公桌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封面总会吸引路过的同事忍不住去瞄瞄、翻翻。
《百年传世动物文学书系》
共同阅读一本美好的书籍,也许是亲自陪伴最好的方式。近日,继《中国最美的童诗》等优秀少儿读物之后,重庆出版社的《百年传世动物文学书系》第二辑6本也已问世(该书系总数已达12本),赶在儿童节前与广大少年儿童见面。渝版少儿读物的出版态势可谓蓬勃,也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中国当前童书市场的百花齐放。在“双减”大背景之下,少儿亲子阅读机遇与挑战并存。童书出版有何新趋势?亲子阅读中家长和孩子该注意什么问题?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变化大
“双减”后,科普类读物受重视
我国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沃土,过去10年少儿阅读市场飞速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年《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从年的5.4本提高到了年的10.02本,差不多翻了一番。
市场的繁荣刺激着出版产业,全国有超过家出版社都在争相出版童书。近年来有声书、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少儿读物的出版带来了新机遇。而“双减”政策赋予了少年儿童更充足的课外时间,提高少儿科普意识,增强科普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书店的场景已证明了这种变化。5月30日,记者在解放碑重庆书城六楼少儿专区看到,电梯口第一个荐书展台便是“科普百科”主题:《恐龙简史》《自然之美》《植物大家庭》……数十种科普读物题材多元,琳琅满目,比前几年增加了不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到节假日,少儿专区就围满了孩子,甚至地上都坐了一圈小读者。
▲重庆书城,孩子们正沉浸在图书的海洋里。本报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资料图片)
出版社对此自然最为敏感。“少儿读物的出版愈发重视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我们正陆续推出的《百年传世动物文学书系》出版计划,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的。”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邱振邦表示,这套书系旨在帮助少年儿童以多元视角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动物的态度和思考。”
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发钧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当下的少儿阅读出版工作,重点应该在体育、艺术、美育、科普等领域开发一些高品质产品,去帮助中小学生培育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通过提升阅读能力去提升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有问题
选题重复质量不一,家长需擦亮眼睛
少儿出版在全国都呈现出火爆的态势,其中尤以童书出版的增长最为迅猛,一直位居各大图书销售榜首。但繁荣的表象之下,亲子阅读其实面临的问题不少。
选择困难是对购书家长而言普遍存在的考验。记者碰到正在重庆书城六楼选书的市民李霞就有些犯难:“娃儿想读《水浒传》,年纪小,读原著不现实,但少儿版的《水浒传》也太多了吧!漫画版、拼音版、绘本版都有,甚至还有把将拆成一个一个人来讲故事的版本,这到底该怎么选啊?”和她一样对少儿读物同质化感到困惑的人还不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挑选少儿读物时,56%的受访者感到困难。
变着花样只为分一杯羹的做法,其实早就引起了出版界的思考。西南大学出版社重点项目出版中心副主任李玲说:“目前国内少儿图书优秀的版本很多,少儿读物可以使用的出版素材非常丰富,但市场上的产品选题重复,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印装质量水平差异较大,盗版书频出等问题依然严峻,出版社要做好维权,避免粗制滥造,加强出版自律。”
怎么选
名社名家是保障,亲子共读是关键
少儿读物该如何选择?为此书店也花了不少心思。记者在重庆书城大厅看到,新鲜亮相的“书香诗韵”展台布置在进门最显眼处:《宋词三百首》《传统节日立体书·端午节》……
说到底,买书、读书的核心还是书,邱振邦表示,名社名家名作才是少儿阅读的保障。“应选择相对来说比较优秀的出版社,以及这些优秀出版社出版的名家名作,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购书要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
对此,带着刚放学的弟弟选购绘本的市民迟丽霞表示认同,“以前我弟弟就喜欢《奥特曼》,经过老师推荐,现在他也开始喜欢《故宫里的小神兽》《鲤鱼跳龙门》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了,我觉得国产绘本就跟国漫一样,近几年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要征服更多小朋友,还需要更多优秀作者。”
“建议家长选购图书时,首先可自己先读一遍,再给孩子做决定。”重庆市少儿图书馆采编部主任蔡长军表示,这种提倡家长先读或共读的做法,在公共图书馆已经有类似的探索。
对话
李姗姗:不要忽视孩子的童言稚语
专家简介
李姗姗,儿童文学作家。
如何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家长如何与孩子亲子共读?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来为你支招。
5月29日,由重庆市作协、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主办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的首场活动中,儿童文学作家、市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李姗姗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亲子阅读写作课”,特别鼓励家长不要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童言稚语,并就上述问题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的专访。
重庆日报:你觉得自己在生活里或性格中有童心的一面的吗?童书是否只适合孩子们来阅读?
李姗姗:儿童文学作家,其实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会与现代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只研究“写什么”“怎么写”,要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现代的儿童,发现儿童世界里的与众不同,孩子的不一样,可以刺激作家的想象力,获得不一样的灵感。
童书不仅适合儿童阅读,成年人照样能从其中得到很多启发。童书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它纯净而丰富、简单而深刻,低调又华丽,只要有童心的人,就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重庆日报:有人说,天马行空是中国儿童文学最薄弱之处,孩子们也被认为是缺乏想象力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李姗姗: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而阅读,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遇到的很多孩子都有写作苦恼,或者是心里缺少想法,或者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内心语言不够丰富,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生活经历不够,缺乏写作素材。这些或许够通过阅读来提升。阅读与生活为孩子提供写作的素材,可以说,阅读是写作之母。
重庆日报: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李姗姗: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我建议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多阅读,还要积极主动和孩子共读。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提升孩子阅读兴趣。
比如,我经常会买两本同样的书,我和孩子各读其中一本,约定好阅读的时间,我们会做不同的笔记,读完以后我们便开一个家庭读书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