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健康的养生之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 [复制链接]

1#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家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人与天地同呼吸,每个人自身是一个小宇宙,每个小宇宙都各有自身的特别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接受的的来自大自然、大宇宙的滋养和互动。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高度契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无论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是身体的健康饱满度、甚至是事业的通达都也都会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而我们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就是在不断选择、并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不断为所需优化的生存环境承担责任的过程。

人与天地同呼吸

人类历史上,记载了无数生物类别生命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形式。让我们看看动物的世界:春天的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忙碌觅食,即使是燕子也会飞回北方,因为春暖花开;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生物为了生存,逐渐适应了多种环境。同时,为了适应环境,经过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逐渐变异遗传,一代代演变下来,才与环境相和谐,这个过程,现在并没有停止,现在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中医在总结养生的生活形态时很形象地总结出“猴行、龟欲、蚁食、童心”的生活方式。“猴行”就是锻炼身体多运动,“龟欲”就是减少欲望不贪婪,“蚁食”就是餐餐吃到七成饱,“童心”就是在糊涂智慧的同时还能保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人居与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类越来越明白人居与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也因此,一方面要保护地球自然环境、尊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并维护自然界生态链、治理各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以己之力投入到世界人文环境的和谐建设中;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得以休养生息的前提。

首先说说生态环境。我们知道,生命赖之以气:“善养生者,必先养气”,气通贯生命与与自然之间,气通贯身与心灵……生命的滋养就在这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中。“人不平衡会摔跤,阴阳不平衡会生病。”因此,作为一种生命的智养生之道就是平衡之道,这种平衡就是和谐。而“和”正是中华文化精粹构成。健康的生命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外在环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黄帝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沉浮代表的就是气的变化,这个气与万物的气是同一个气。说明古人早就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现代生理医学也越来越回归这种与自然和谐有度的养生观了。

接着谈人文和谐。当代国人,或者自己亲历一部分、或者从父辈前辈口中听说、或者从文字资料中直接或间接感受过新中国在仅仅五六十年间所发生的大事件:在经过了在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和60年的“困难时期”,从文革到改革的剧烈震荡;从改革开放到今时今日世界相容互动;再从自身家庭命运到国运、从身体温饱到身心健康的追求……在感受不同时代的不同使命中,这个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生命的理解也有着比其他历史时期更多的感悟。

生态和谐与人文和谐

生命的滋养不单是养“身”,更是身心灵的和谐。而且,人类生命一方面要维护自身的身心灵的健康和谐和平衡之外,也要和外在的物质世界取得和谐,也就是和大自然环境生态、地球资源等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试想一下,想运动锻炼?到处是污浊肮脏的空气,把这些空气吸入丹田吗?河流污染,水质下降,天天喝这样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想健康饮食,却发现食物原料都是经过药物激素催生、上色、防腐等化学毒素,如何实现健康饮食?谈养生若不谈修心修德,谈养生不讲保护并顺应自然环境,一切皆是空谈。

我们的先人懂得在自然万物的生命中摄取养生经验。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24节气就是人类智慧在总结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养生之道。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不仅仅停留在“体”上了。所以,养生是要我们人与自然呼应互动,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环境保护是全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