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份京报展现铁肩辣手京报馆旧址讲述 [复制链接]

1#

从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进幽静的胡同里,步行不到10分钟,青砖灰瓦间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是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曾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旧址,同时也是邵飘萍故居。

6月1日,京报馆旧址修缮提升后第一次向公众开放,邵飘萍之孙邵澄和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成为首批参观者。主题展览讲述着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让参观者尽览百年报业,传奇报人。

参观者正在认真聆听邵飘萍生平事迹的讲解。本报记者方非摄

传奇报人的“铁肩辣手”

“铁肩辣手”。一进京报馆旧址,就能看见四个醒目的大字,这是邵飘萍一生的信念和实践。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两句诗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的诗句,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他挥笔书写‘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仁。”邵澄说。

《京报》是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出版的进步报纸,由邵飘萍在年创办。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报纸宣传共产主义、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刊出了“打倒外国强盗主义”口号,一篇篇文章,体现着“铁肩辣手”的良心和责任。年4月26日,邵飘萍牺牲,他的共产党员身份没有公开。直到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经过调查核实,正式确认了他的党籍。

京报馆旧址内部包括一栋二层小楼和附属的两个小四合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时光荏苒,这里曾一度变成了居民院,人来人往。年,西城区首次提出“以房换房”的腾退方案。居民搬走了,小楼迎来了一次彻底的修缮。

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年3月,北京市将京报馆旧址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年4月,京报馆旧址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报主持编制主题展大纲

京报馆旧址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此次开放,《京报与京报馆专题展》《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三大展讲述百年报业,传奇报人。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持完成了京报馆旧址主题展览大纲编制、展览讲解词撰写和设计施工。展陈着重展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传承。

《京报与京报馆专题展》以情景还原展示邵飘萍、吴定九等的工作场所,同时重点展示“京报与京报馆”发展的相关内容;《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短短米长的展陈线路,涵盖了年来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党的报刊事业的发展历程。透过一人一报一馆,追寻先辈的足迹,进一步唤起初心。人们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以《新青年》《京报》为代表的大量进步报刊,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北京日报》等为代表的北京地区报纸的发展情况。

小院内,还设置了报纸长廊,名为“报纸上的百年风云”。用当时的报纸版面,来记述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一个个版面中不仅有历史的风云变幻,更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初心课堂“聆听四点钟”

据介绍,为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京报馆旧址积极配合椿树街道把党员学习教育课堂开进胡同。以馆内“魏染书屋”为载体,以邵飘萍英勇就义时间(年4月26日凌晨四点钟)为名,开办“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责任担当,传承好红色报业文化精神。开放后的京报馆旧址也将成为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新亮点。

西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京报馆旧址面向公众的开放,是西城区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成果的又一个具体体现,一件件文物,将红色的精神具象化,润物无声。

西城区全面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工作,并加快推动文物开放利用。目前已有万松老人塔-北京砖读空间、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林白水故居-椿树书院、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等陆续对社会开放。

预约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