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www.bdfyy999.com“读书,本质上是找到自己……
之于我,《追忆逝水年华》是一座宏大的小说界的巴黎圣母院,远远站在我前面。
我知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下沉到几千米的海底。”
曾进老师笔下的文字,柔软、通透,读之会让人感受到她对世界深入的认知。
可走进她的职场江湖,我的脑海惚而出现两个字:女侠。这与我在文章中认识到的那个细腻的读书人有很大的反差。
她曾在外滩画报当记者,入行一年半时间,她约到了金庸、董桥、蔡澜等文化名人的专访,很快被提拔,最后成为了外滩画报的副总辑。
做记者期间,她受到过恶意恐吓,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她说。
曾进老师
在外滩画报的10年让她在媒体圈有了稳固的“江湖地位”,可她却转身投入互联网的浪潮中,成为果壳网旗下分答、在行的联合创始人,做起了互联网运营VP。在她的带队下,仅一个多月,分答的用户实现了从零到万的突破。
年,她再次跨行,进入到教育行业,创办骑象小学堂,写出《跟着诗词游中国》系列手账图书,试图通过阅读和旅行,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独立思维能力。
“学霸”、“创业人”、“作家”、“独立思想”、“个性鲜明”、“折腾”,你可以用很多词语来形容她,当这些词语拼凑在一起,一个女侠的形象跃然而出——独立行于天地间,只要是她觉得对的事,就要去做,就要去闯。
《外滩画报》那个走南闯北的“独行侠”
在做记者之前,曾进身上,留下过很深的哲学印记。
大学时,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她的精神偶像。她第一次知道,独立的思想,可以让一个女性的一生如此波澜壮阔。
西蒙娜·德·波伏娃
24岁那年,她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叙事学的研究,与人群疏离,埋头做晦涩的文本分析。
哲学给了我认识世界的底层思维,也塑造了我的独立思想。曾进说。
毕业后,曾进在东方网做了2年的国际新闻编辑,同时也为美国的杂志社做中国文化评论分析性文章,钱多,事少,工作单调,她觉得自己渐渐变成了一台文字机器。
当时的南方周末是曾进一直向往的地方。一次偶尔的机会,曾进接触到了《外滩画报》,里面聚集着的多是南方周末出来的“怪杰”。
年,曾进顺利成为了《外滩画报》的一名文化记者。
曾经在哲学的思辨,让她在做采访时,往往能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穿透表像,直击本质。
她在《外滩画报》的第一篇报道是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里内克,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第二篇是针对某博物馆馆长跳楼事件,做文化调查报道。
那时候,很多国内媒体都没有报道这件事,曾进不问原由,继续调查事件,前前后后采访了1个月,报道发布后,曾进收到了博物馆夫人托人带来的信件和书,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她后来才知道,这篇报道发布后,报社收到了恐吓电话,要求处理她。
当时外滩画报新闻部的主任陆晖帮曾进挡住了外界的压力,还笑着跟她说:“当记者,被人误解,甚至被人砍,都没啥大不了的,不用怕。”
多年后,她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力量和温度。
曾进老师
年,曾进成了中国最早一批去报道戛纳电影节的作者。那时候出国的记者并不多,很多时候大家会一起聚在一个房间里,扎堆聊天、一起写稿,然后等待中国导演的宴请。
虽然当时曾进和不少中国导演都很熟络,但她极少参与这样的聊天和宴会。她要去采访戛纳现场获奖的国际导演。
当其他记者和贾樟柯、冯小刚等导演聚会、聊天时,她在给国际上一些顶尖的导演写邮件,去和他们聊天搭讪。
“我要去拿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去拿我顺手可以拿到的东西,这可能是我跟别人在思维方式上,不太一样的地方。”她说。
后来,曾进成功“撩”到了《潜水钟与蝴蝶》的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还有著名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顺利约到了他们的采访。
在文化领域,她还通过邮件,打动了金庸、董桥、蔡澜等文化名人,得到了去他们办公室做深度专访的机会。
这种在做事上的极致思维,很快让曾进在媒体圈脱颖而出,在加入到外滩画报一年半后,她就从一个普通的记者被提拔为编辑总监,管一个部门的采编。
董桥的一句话,帮她拂去眼前迷雾
到《外滩画报》的第二年,由于经营方向的调整,曾进心里有了疙瘩,一度想离开。
她来到这里的初心是想成为中国最牛逼的文化记者,但《外滩画报》在创办一年后,就遇到了经营困难,老大告诉她要去采访一些明星、导演。
这样的改变,让曾进难以接受。当时她已经约到了董桥的专访,想着完成这次采访,就离开《外滩画报》。
专访如约进行,而正是董桥,无意间把她从进退两难中,拉了出来。
董桥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文化人,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后在《明报》担任总编辑,是作家,在写字、画画上也造诣颇深。
董桥先生
但在50多岁时,他去了一家商业性质浓烈的报纸《苹果日报》,在别人眼里,这是烂大街的庸俗报刊,充斥着八卦新闻。
曾进向董桥先生提了一个问题:“董桥先生,您是一个文化人,在明报那么多年,为什么会在50多岁去到《苹果日报》这样的平台?”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当时很多他的朋友想问的,他不缺名,也不缺钱,完全没有必要去那里折腾自己。
面对这个疑问,董桥不慌不忙地给曾进讲了西方报刊的发展史,并告诉她:“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不断调整我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永远在明报,就永远只知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可我到了苹果日报,我能学到更多。我自己的内在是不变的,我仍旧是一个文化人,写散文、写书法,但不一定要在明报做一辈子。”
董桥的话扎进了曾进心里。采访完董桥先生后,她决定不离职了,努力去了解自己以往不了解的那些导演和明星,以更包容、开放的心去面对眼前的世界。
后来在外滩画报的日子,她成长很快,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记者,什么都要学,她越来越了解报纸,也越来越了解自己。
“董桥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说。
从媒体到互联网,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外滩工作了7、8后,曾进的儿子出生了。生完孩子后,她感觉在事业上的发展似乎停滞了。
她的前老板徐沪生也告诉她:“曾进,我觉得你这几年没有太大进步。”
徐沪生一直是一个让曾进佩服的人,在每天高强度工作之后,这个倔强的读书人还要坚持读书7、8个小时,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后来他离开《外滩画报》,创业做“一条”视频。
他在努力做的事,他对她说的话,都让曾进觉得有些刺痛。
年,她曾去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边和密苏里本科的孩子一起学习视频剪辑和报道,一边去美国最好的杂志集团,和出版人、新闻人聊新闻的未来。
“年,那个时候中国的媒体行业还没有被互联网彻底颠覆,而我自己也感觉需要学一些新的东西,需要改变。”曾进说。
从年开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大家的阅读方式,众多自媒体崛起,外滩画报开始走下坡路。
曾进看着同事一个个离开,想着大家曾经在《外滩画报》的光辉岁月,唏嘘不已。
年,曾进收拾好行李,离开了自己奋斗了10年的地方。很多媒体向她伸来了橄榄枝,甚至有的公司给她开出百万年薪表示诚意。
曾进都没去,她的选择让人意外,也许只有她自己心中笃定:我要转行,去互联网,看更大的世界!
姬十三是曾进在《外滩画报》结交的好友,也是果壳网的创始人。
那时果壳网想做在行和分答这两个互联网产品,曾进觉得非常有趣,后来她成为了这两个项目的联合创始人,负责运营板块。
全新的领域,从零开始。此时的曾进又想起了董桥先生说的话,心中坦然。
“人这一生很短暂,要做就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曾进说。
新生与机遇
从头开始是一种痛苦,可对于曾进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新生。
告别曾经作为知名媒体人的种种光环,曾进接手在行和分答的运营工作后,每一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她开始招聘员工,各行各业的人开始出现在她眼前,她觉得非常有意思。
每天1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拉新和留存的业绩压力,没有吓退曾进,她反而觉得在这里日子,有非常美妙的工作体验。
以前在媒体时,她擅长整合资源,在分答,这部分能力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她和团队链接了各行各业的明星、专家作为杠杆,撬动了分答从0到万的用户增长。
“在分答和在行的经历十分珍贵,挑战很大,收获也很大,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有了最大程度的融合。”
在分答和在行,曾进对知识付费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做知识付费的人。
但本质上,她更喜欢教育,在她看来,从知识付费到教育,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不是一个喜欢‘短平快’的人,而教育刚好是一个看‘长线’的领域。”曾进说。
每一年,曾进都会读七八十本经典文学著作。多年的读书实践以及叙事学的研究背景,让她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论。
“那为什么不做关于阅读的教育呢?”这个念头来得突然,但曾进发现,这件事既满足了她自己的兴趣,其次也是自己所擅长的,而且对于阅读量相对较低的中国孩子来说,这件事很有价值。
在《外滩画报》的时候,曾进的团队曾经花了10多万,派3个记者去美国顶级的私立中学,深入挖掘他们的教育为什么那么好,好在哪里。了解美国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这篇报道发表后,在国内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对于曾进自己的触动也相当大,她深切感受到:在西方教育,他们通识教育最核心的是人文思辨能力。西方的小孩子,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大,一个学期差不不多要读二十本书。
而反观我们自己的孩子,更侧重的是学习课本知识,课外阅读较少,一学期能读万4本就很不错了。
她觉得有一些阅读方法,是她可以分享给国内的孩子,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年,曾进创办了骑象小学堂。
阅读于她,是一个轮回
“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对于阅读这件事,特别是阅读经典名著这件事,曾进最服气的是卡尔维诺这句话。
在她看来,读书,本质上是找到自己。
所以无论在求学阶段,还是在多年职场的历练中,她从未停止过找寻自己和确认自己,而正是因为对自我的深入探究,让她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时,内心果断又坚决。
现在,她想把在阅读中受益的东西,分享更多的孩子。
“阅读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早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引导孩子读一本书前,可以从安德森的六大认知维度进行,依次是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论、创新。”曾进说。
关于阅读,我们的孩子目前多数仍停留在记忆这个较浅的层次,还不能真正系统、深入地去读一本书。
很多人认为阅读只是获得情感体验以及知识的方式,但很少人意识到,阅读训练的是一种底层的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有4个逻辑层次: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这是孩子从小学就应该开始训练的。”曾进谈到。
每一本书都有作者,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可以根据6个认知维度,引导他们去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这本书的作家是谁,来自哪个国家,你觉得他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针对于书本身,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和孩子一起探讨。
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在读初中时就能慢慢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且有了底层的方法论,无论孩子是喜欢物理还是文学,都可以用它来完成相应学科的研读。
若干年前,24岁的曾进,在中国人民大学埋头做文本分析,近20年后,她千转百回,又开始做和阅读相关的事。
“做小学语文教育这件事,感觉和我研究生时做的事非常像,只是那个时候的种种疑惑,现在都慢慢解开了”她说。
半生沉浮,归来仍是读书人。说到底,她一直都是那个纯粹的读书人。
“中年少女”和儿子的手账研学
在职场上,曾进是一个冲锋的战士。在书本中,她是一个深邃的思考者。
生活中,她变得十分简单,喜欢花花草草,喜欢整洁的房间,喜欢把自己的小世界收拾得舒舒服服。
唯一有些“奢侈”的爱好是旅行,只要有时间,她就带着儿子满世界跑。
不同的时节,她会带着孩子去不同地方,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春天就去江浙一带,看花踏青,感受水乡的诗情画意。到了秋天,他们又会去内蒙古、去新疆,追金秋,看绮丽的山谷、河湾。
曾进老师和儿子在旅途中
博物馆也是他们的必打卡之地,任何一个地方的博物馆都是中国三千年文化的凝结处,让人深刻感受中国人身上所流淌的文化血脉。
和很多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方式不一样。她和儿子的旅行更像是一次次有趣的游学,并以手账的形式记录下旅行的见闻、收获。
在一次去看兵马俑的旅行中,儿子突然仰着头问她:“妈妈,为什么秦始皇要那么累啊。”那一刻,她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了。
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曾进都更看重深度,但这并不是要求孩子很功利地去学很多东西,能有自己思考的角度和独特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跟着诗词游中国》是曾进最近写的一套创意手账图书。五座文化名城,分别由五位古代诗人当“导游”,以妙趣横生的手账贯穿孩子的旅行,让他们能在快乐中游学,领略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隽永诗歌、深厚文化,同时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的曾进,总是时不时调侃自己是“中年妇女”,可她心里知道,自己顶多是“中年少女”,仍旧能毫无顾忌地谈理想,并为之努力,昼夜不疲。
“现在骑象小学堂有了十几万用户,我希望在未来中国有一百万孩子能提升阅读能力,在思辨中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这就很好了。”曾进说。
如果在中国不断走向物质文明、科学世界的时候,还有女侠一说,进能快意江湖,笑对生活,退能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天的曾进,一定能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