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养肝升阳健脾祛湿,是早春养生永恒的主题 [复制链接]

1#
中医认为春五行属木,肝在五行中也属木,与肝相通。养生因顺应天时,充分利用春季“发陈”之时,开始着手养护肝脏了。此外,在经历雨水的洗礼之后,寒湿交杂,人因湿而痒、而病的情况会大大增加!中医上有句话:调脾不调肝,等于瞎胡干!春季养生的重点就是:养肝升阳+健脾祛湿。养肝升阳春季阳气开始升发,此时天人合一,气血也以向上向外升发为特点,开始从内脏向外生发。肝气、肝火也随之上升,极易导致肝阳旺盛。所以,春季是肝病高发的季节。比起往年,今年肝病的情况可能会更多!因为在抗疫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疏于运动。体内血流不畅通,阻止肝脏在解*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使得肝脏充血造成肝火过旺。而肝火过旺就会加剧肝气郁结,影响了肝脏解*,导致肝脏*素瘀积。如果肝血再不足,阳气就藏不住,就更容易失眠暴躁。像90%的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就是气血不足的表现。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又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治肝用为阳。艾灸取穴应当从这4个方面做起:降肝火、疏肝气、清肝*、养肝血。1)降肝火:行间穴、大敦穴、然谷穴、太溪穴;2)疏肝气:太冲、期门穴;可加灸脾俞、足三里、太白,以补脾气;3)清肝*:肝俞搭配太冲,这叫“俞原配穴”;章门穴;4)养肝血:大敦穴、关元穴、血海穴。健脾祛湿天地之间湿气加重,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阻筋脉和湿困脾胃。湿气遇到暖冬潜藏在体内的虚热,就会出现湿热并重的情况,多表现为脾湿与胃热并重。湿热内陷中焦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中焦里虚,正气不足。那么,为什么会中焦里虚呢?因为脾阳虚衰,抗邪无力。所以,湿热内陷中焦的证候既有湿热,又有阳虚,属虚实夹杂之证。

湿热并重,常见的几个症状

1、身热--中焦湿热郁蒸;2、头身重痛--湿热郁蒸于肌肉,阻滞气机;3、视物不清--湿热上蒙,清窍不利,所以两目如蒙,视物模糊;4、神志不清--湿热郁蒸,如同雾霾蒙绕胸腔,使气机不利,心包被蒙;5、纳呆食少--脾虚湿困,运化失权;6、身倦乏力--阳气不足,功能低下;7、舌苔淡*而滑--湿邪内蕴,热邪内蒸。湿热的病变中心部位在中焦脾胃,中医将脾称为“脾土”。土乃万物生长之本,中医认为,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艾灸燥湿养脾阳综上所述,雨水时节如果还不把“健脾祛湿”提上日程,等到湿气累积到一定程度再想祛湿,就来不及了。所以,健脾祛湿当务之急!那么,该怎么做呢?很简单,用艾灸燥湿养脾阳。健脾穴位为首选,如太白穴、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体内有湿寒,加灸丰隆穴,体内有湿热,加灸阴陵泉。太白穴是脾经的原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是最强的。它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它不但能治疗上述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而且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如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找健脾线:从三阴交到阴陵泉

在这条线上,分布着4个重要穴位,从下而上分别是: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它们都是健脾要穴,同时也是特别容易瘀堵的穴位。如果推这条线时,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说明体内有湿,有些人还常常会小腿肚儿抽筋,也是因为湿邪过重的缘故。在艾灸之前,可以先用热水温敷,或涂抹铂艾艾草精油按揉开穴。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三阴交往阴陵泉的方向艾灸,即从下往上灸。哪里痛得厉害,以及有疙瘩的皮下阻塞,都是瘀堵严重的地方,一定要多灸。把这条线灸透了,脾经瘀堵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注:脾经通过膀胱来排湿,所以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失眠的根源终于找到了!办好三件事,从此一觉到天亮开春养养背,全年不遭罪!不用花钱,自己在家做这几个动作就可以了春季肝病、湿气、心脑血管疾病多发,艾灸帮你“逐一击破”!这是您一直在寻寻觅觅的中医养生品牌——佰通堂诚邀加盟!一切治不好的病,都是经络被掐断的结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