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国内周刊
文丨林楚方
几天前,我接到博雅创始人的电话,问我要不要换个身份?从博雅用户变成博雅的老师,我说当老师讲什么?她说,“楚方,你就给我们的孩子们讲新闻,说不定家长里还有人读过你的报道和杂志呢~”
我说,“是吗?”
她说,“不是吗?”
是啊,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都在跟新闻“较劲”中度过的。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这些曾经伴随我青春年少,曾经抚慰过我身心的文字,依然没有变得苍白、苍凉。
不需要博雅创始人的鼓励,就觉得“舍我其谁”了。既然要开课,总是要介绍下自己,打开新闻生涯的河流,时间看着很短,不到20年,但又很长,长到让人忘记流水。
01
新闻路
从南方周末、看天下到壹读
年我入行媒体业,之后再也没有离开内容领域。看过我不同时期参与的媒体,也许能暴露你的年龄。
70、80后也许是我在《南方周末》工作时的读者。年到年,我担任报社驻京记者以及时局版的编辑,如果你看过“不是官话”,“动向”,“府院新闻”,“时局地图”等栏目,说明我们共同经历过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那些栏目就是我的“签名档,表示我记录过新闻,反过来,新闻也记录过我。
80、90后也许读过《Vista看天下》。年到年,我担任这本杂志的主编,《Vista看天下》最重要的表现是发行量,当年,在新闻杂志里是最高的。我的读者里,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几乎占一半,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已经长大,在为生活打拼,或者为人父母,操心孩子的未来。当年,那本杂志提供了很多家庭茶余饭后的交流话题,换一个角度,我要表达我迟到的感谢,据我了解,当年的成人读者,小一半是被孩子安利来的。
95后也许读过《壹读》,看过“我就壹说”、“壹读百科”,刷过“壹读视频”,那是年到年,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摇摇欲坠,我不得不转型,我给“壹读”描述了一个定位,叫“轻幽默、有情趣”,就包括用短视频表达当年的几乎所有的重要新闻。
更熟悉我的人,也许听过我在得到开设的《文明地标30讲》。年之后我开始个人读书和旅行,跳出新闻世界,给自己建构一个更宏达视野的机会。我对人,对人和人,对人和世界的全部思考大多在里面。
每次翻起参与过的媒体,总能看到如化石般存在的烙印,欣慰的是,栏目设计、报道风格、方向角度多数还没有石化,或者变成社交媒体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足够幸运,在博雅可能遇到老朋友,你同学少年时代,我也许陪伴过你,你为人父母,我愿意继续陪伴你和孩子,给我们一次别样的重逢。
02
同一个频道
同一个需求
讲这么多,这门课会长什么样呢?当然,我会根据我看到的需求来打磨。
我们眼下的生活里,缺少的东西很多:
安全——去商业街,参加万圣节活动,居然有个年轻人在拥挤和踩踏中失去生命,他们来自四个国家;
机会——全球经济不景气,连、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拿到理想offr也非常艰难,甚至就没有offr。
旅行——疫情延续三年了,身边很多习惯每年定期旅行的人,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城市;
睡眠——据统计,全世界成年人中有20%~30%的人被睡眠问题困扰,包括我们中国人。
安全、机会、旅行、睡眠,我们都很缺,但有一种东西我们不缺少,那就是新闻。
每天,只要拿起手机,一定会有新闻等着我们点击。社交媒体、朋友圈、各种各样的群、各种APP,争先恐后把新闻推送给我们,如果你说“对不起,我不想要那么多新闻。”恭喜你,你是个对信息环境有高度觉知的人,但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个高难度的任务,需要用最宝贵的时间和意志对抗当下的信息环境,还不能让自己变得孤陋寡闻。
所以,我问自己,新闻如此海量,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和家长讲新闻?因为,人,是需要新闻的,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通道,只有穿越信息迷雾,才可以保全身心的完整与健康,就是这么重要。
林楚方报道SARS
我接受博雅的邀请,也跟个人经历有关,讲新闻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我和孩子交流的日常内容。作为前新闻工作者、一位父亲,每天给孩子讲新闻,相当于我去超市给全家人采购食物,简言之,我希望我们对新闻的摄取既安全无害,又营养均衡,还满足味蕾。
努力多年,我乐意和更多人分享。
03
这些东西必须讲
我女儿今年读高一,从幼儿园到初中,她都在“宇宙中心”海淀接受磨砺,我阅读过她的痛苦、喜悦,彷徨、坚定,也被她的各种问题拷问:
“我是不是得了少年痴呆症?怎么什么都记不住!”
“爸爸,成功只有升学一条路吗?”
“你们肯定没把聪明基因遗传给我?”
还有一个哭笑不得的问题,“袁隆平和邓稼先,谁培育杂交水稻,谁参与两弹一星,我怎么总也记不住!”
也遇到过更难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交通管制?”
“为什么小学生不可以早晨九点再上课?”
“为什么会有人等在校门口伤害小学生?”
“为什么老师要说‘你看看,还像个女孩子吗?’”
当然,有一个很难很大的问题,我至今仍然没有回答完整:
“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和讲新闻有什么关系?以我的观察和经验来看,这些问题源于新闻,也可以用新闻给以解答。
在我的新闻课中,我不会错过重大的新闻和重要的新闻人物;
不错过孩子可能会产生问题的新闻;
不错过孩子之间会交流的新闻;
不错过孩子和老师之间会交流的新闻;
或许,也不错过考试会涉及的新闻。
客观地说,上述承诺前面,加上“尽量”二字会更客观。好在,课程是持续的,我们可以在反馈互动中及时跟进、弥补和迭代。
04
这些东西很难讲
难讲也要讲
还有些东西很难讲,难讲也要讲。比如,同学的课程体系中,有一门课叫《道德与法治》,它的重要,不是因为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权重高,而是因为这门课程试图告诉孩子:人和社会、人和组织、人和规则、人和政治、人和道德,以及人和人到底怎样建立良性的关系,你说重要不重要?
我再拔高一点,这门课解读的是个体处于怎样的文明框架中,而这一框架正是决定个体命运最强大的力量。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层出不穷的新闻,是这门课最宝贵的资源,我不会漏掉这些新闻。
以后孩子们会如何想起核酸这件事?图丨网络
我还知道,“新闻”是谈资,孩子不只是个人的孩子,他在班级和学校里,可是个正儿八经的社会人,人家也经常会认真讨论新闻的。
为此,我在讲新闻的时候,会传达一些“讲”新闻的方法和理念,我相信,好的沟通方式是思维方式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门课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
05
这些东西不好讲
那就追求讲好
有一些东西不好讲,我会追求努力“讲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观察者和评论人,孩子也是。不过,批评和赞美都很容易,在汹涌的、有些仅为博取流量的声音中,避免盲目的附和和跟随,在有争议的新闻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建设性的视野,这些很重要。
我在给自己孩子讲新闻时,会用心于此,也想借这一课程与家长和同学们分享。
保持独立和清醒,但不能陷入极度不安全感,更不能让个人的独立和价值,置身于和主流社会的对立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也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族群的看重,那是承载未来生活和根植自我认同的土壤,每个人都无法真正离开故国、故土、故乡、故人,无法割舍心血相连的故事。保持自己的价值观,不意味着让孩子必须接受,硬植的结果一定会夹生。比如,家长不能下意识地觉得,孩子一定要成为自己、要超越自己,孩子终归只是他自己。保持对主流的了解,也要对多元和未知保持接纳,着要借用跨学科的知识和工具。
我始终坚信,即使一个人没有实现理想,也要独善其身,君子慎独,又能和周围环境相容,并保持持久乐观,这一点特别重要。我希望课程能对孩子们有所助益。
06
这门课长成这个样子
更具体来说,这门课是什么样子呢?
关于频率:每周三我会与大家定期“见面”;
关于加更:与频繁的加更相比,我更追求每周一次的精心准备,打造到我希望的极致,而且新闻经常反转,更适合精心准备,我想这也是上新闻课的同学期待的,如果加更,一定因为特别重要、不能回避,而且新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关于课程框架:尽量控制在12~18分钟之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在权威信源的基础上,还原新闻的来龙去脉,包括“事实”怎么成为“新闻”的过程;第二,核心事实之外,从时间上,我会给出趋势判断和历史背景;空间上,我会把新闻放在更广阔的世界中;知识上,我会尽最大可能调动地理、心理、经济、科技等跨学科知识。第三,努力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角度,希望有这样一种效果是,“还可以这么想啊?”第四,本周不能错过2~4条新闻,我会给出提示。
我知道,对一门新闻课来说,实现以上的承诺很难,让我乐观的地方是,已经开始了。
给孩子的国内周刊
我们不止说新闻
新闻+知识现象+本质
探求事实多元思考
知晓新闻背后
更多社会文化与新知
每周三更新年度66期
每周1期+每月1期小结+2期年度总结
适合年龄
8岁及以上孩子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