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3.html在网上看到,有少数朋友对正在热播的诗词大会也有吐槽,而我却相反,特别羡慕和佩服节目里那些绝顶聪明的小才子、小才女。
他们的快速反应和博文强志,甚至让我笃信:今天的孩子们,无论体量、颜值,还是大脑结构,都比从前的中国人进化得要好。
二者似乎没有多少可比性。纵然用上洪荒之力,我们亦曾傲骄的老一辈,也无法赶超他们!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新的希望。
我小时候,基本看不到太多的诗词。偶尔见到一本63版《毛主席诗词》的小册子,便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这个版本的毛诗网上找不到)
那时候人实在太小,借助郭老的注解,也看不太懂。“挥斥方遒”的遒字不认识,还有“当年鏖战急”的鏖字,等等。
问父亲,初小毕业的父亲也不认识。后来问我的语文老师,让我吃惊的是,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的语文老师也不认识。
这里顺便说一下,70年代的老师水平真是参差。我的语文老师一直把逐渐念成逐“暂”,导致班上的同学都说“暂暂”,不说“渐渐”。
可是格律诗词这种韵文的形式,我特别喜欢。虽然半懂不懂,小册子上的毛诗37首,还包括注解,很快就倒背如流了。
毛诗的精美和境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基本上成了我的文学入门。那时候我都不知道有唐诗和宋词,只知道有毛诗。
初中毕业那年,我意外地借到一本薄薄的《唐诗一百首》,亦如获至宝。自恃记忆力不错,决定通过强记,把全书大部背下来。
玩得好的同学S君见我摇头晃脑如痴如醉,问我怎么回事。我告诉他,我手中这本书,三天后死人发火必须归还。
他也像寻觅到了宝贝似地两眼放光。当即提出,由他负责把全书包括作者介绍和注解,都抄下来。我觉得他的办法比我死记呆被要好。
不到三天,他就完成了这项大工程,还不要我帮忙。他告诉我,两个通宵没有睡觉。我发现他的眼睛都熬红了。
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从S君身上,我感觉到了那一代青少年被压抑、求喷发的强大力量,熔岩一般的力量。
接着他又手抄了《宋词一百首》。然后又将它们抄成一式两份,喜滋滋地一人拥有一份,有空就独自拿出来读和背。
世事沧桑,几年以后,这两本书都铺天盖地地再版了。我们的抄录变得不再有价值,但是这份特别的手稿,记录了我们少年的梦想。
有一年在洞庭湖湖畔某工地打工,有个须发斑驳的老泥瓦匠在小憩时,望着湖中巍然行驶的东方红2号大客轮,忽然吟哦道: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把我吓了一跳。
那时候虽然不可能有诗词大会,民间的业余诗人或诗词发烧友,还是大有人在的,估计遴选一下也能上今天的诗词大会。
我的一位同桌,人很憨厚,一辈子也就是一个普通警官。可他从那时候开始学写格律诗,后来成为中国诗词协会的会员,经常到处发表,开会。
我打工时还遇到过一位奇人。孙工,留苏水利专家,在黄河小浪底工程中头部负伤,同时爱情受挫,不能担大梁了,三十多岁调回老家。
我跟他挺合得来,发现他人已经木讷,可是对唐诗宋词记得特别清楚。《长恨歌》《琵琶行》,倒背如流。也是一个奇观。
回顾起来,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就是我跟格律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至今不通平仄。
掌管报纸副刊的时候,平仄交给老编辑把关,我只管诗意。说穿了有点“懵”的味道,还好没有穿过帮。
平仄也不是完全没有学过,没坚持学下来,半途而废,没学懂弄通。要说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毛主席讲过不提倡青年学习格律诗,因为太受约束。深信之。另一个原因就是个人创作上对小说兴趣更大,放弃了诗歌。
不过,一点点为数不多的唐诗宋词底子,加上大学补充了一些新的库存,给我后来的人生之路带来无穷的好处。
我正式工作以后,一直从事文秘和新闻。偶尔也会在口头或书面拽上一两句古典诗词,对工作还真有一些帮忙。
古典诗歌里写时令景物的较多,讲话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一两句,活跃气氛,给人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当然,“引用”太表层了。格律诗词丰富的思想内涵,特殊的审美形式,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价值才是最大的。
90年代有一次受邀采访本地一家乡村诗社,报道写出来要在党报刊登。定题目的时候,脑子里灵光一闪,迸出杜甫的句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那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长诗里的句子。用到我的文章里,特别适合当时的政治形势。
文章见报以后,内容没什么新意,这个引用杜诗做的标题,却受到诗社、报社两社文人们的一致称道。
百家号文化领域有很多爱好诗词的朋友,有的还是成熟的、令人敬佩的大师。很希望和大家成为好友,学习文化,陶冶情操。
图自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