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著有《莲花开落》《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
1月2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终年65岁。
林清玄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多家媒体记者、主编等职,从17岁便开始发表作品,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他的创作数量颇丰,既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得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长期以来,林清玄飘逸灵动、不乏哲理的散文受到了不少读者的追捧和喜爱。他的《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曾入选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随手翻开伴随一代人成长起来的《读者》或《青年文摘》,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他“清而不玄”的文章。
尽管对有的读者来说,林清玄的文字是“标准的鸡汤”,过于缺乏锋芒,难以给予人阅读的痛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章又的确具备一定的现实关怀,给不少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抚慰。
林清玄所有的作品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文章倒不是他那些文风华美的人生哲理,而是一篇写亲情的《母亲的期待》。在这篇散文中,林清玄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和一个从小便“个性古怪”的自己。母亲由于无法理解儿子的“独来独往”,生出了伤心,“那时庄稼囝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着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眼泪……”许多年过去了,不知怎么,我始终记得这个默默在儿子身后流泪的母亲形象。
《人生幸好有别离》是林清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是诸多大师陨落的一年,有感于此,这一部散文集收录了林清玄关于“生离死别”等人生终极话题的思考。如今,此书成了林清玄的绝笔,亦是命运的巧合。“这世界上的人为什么大部分都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呢?”林清玄在《惜别的海岸》一文里问道,随即作出了回答:“因为真花会萎落,令人感到亲切。”面对死亡,相信他是豁达平静的。
记者手记-陈梦溪
背着双肩包的林清玄
五年前,年的一个秋日,就在报社旁边,我与林清玄先生有了一次单独的不算严肃也不算轻松的谈话。那年夏天我从学校毕业进入北京晚报成为了一名记者,林清玄是我在工作中采访的第一位台湾作家。
对于林清玄,有许多“未解之谜”:他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作家,却在大陆声名远播;他几乎不写小说,只写散文,却成为台湾最畅销的作家,平均每7个人就有1人买过他的书;他惜字如金,每篇文章不过千余字,却获得过上百项文学奖;他不写青春文学,但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却大过成年人;他排斥网络,甚至连手机都不用,但是微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