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个月不发工资,我找了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复制链接]

1#

如果公司连续6个月不发工资,我必须辞职。不知道辞职后该重新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但我知道,刚出生的儿子需要奶粉、未来得有钱上幼儿园,而且,买房借下的一大笔钱必须慢慢偿还。

当年国企改革的攻坚时刻,我万般无奈地走进领导办公室,小声地说着上面这段话,语气很无奈。

其实,在内心深处,我非常不愿意离职。毕竟,我已经坚守了6年,实在不想像多数普通工人那样加入“下岗再就业”大军。

在领导那里正式备案之后,我一面继续坚持在国企上班,一面利用每一个周末极不情愿地谋划新工作,开始茫无目的而又执着地参加一次又一次求职面试。

先交代一下自己的基本职业条件。20年前,放到人才市场,我的竞争力并不强:虽然是正经八百的本科毕业生,有六年工作经验,管理着一个小小的科室,但除了写写文章,自己并没有其他专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大学念的是文科,上班以来的工作内容都是和文字打交道。工作六年,工作岗位就是从内部企业报编辑换到了办公室秘书科。

那时候,不流行在网上投递简历,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逛人才市场和看招聘广告,然后参加面试。正是在周末的一场又一场面试中,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该如何选择下一份工作。

上班六年的国企是搞建筑施工的,我在其间只能从事服务性、辅助性工作,不能直接参与到公司主营业务中,眼看着公司发不出工资也只能干着急。因而,那个内心深处一直想有所作为的自己,最希望下一份工作不“务虚”,不当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

怎么才能不“务虚”呢?思来想去,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去报社、杂志社一类的媒体(那时候还没有自媒体),写文字、当编辑;二是直接从事销售或者业务管理。

一场场面试下来,招聘方一看我的简历,双方一沟通,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我该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理由看上去都是一目了然的:在国企工作过的人接受过严格的管理训练,这份工作容易上手;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正好对计划、总结、制度建设这一套不陌生;先从办公室工作入手,慢慢了解行业状况,有利于以后往业务方面发展。

我一直犹豫着、徘徊着,也在默默等待着。万一,我说的是万一,如果老东家能够经营好转、能够给我发工资,我肯定就不离职了。

到了第三个月不发工资的时候,我极不情愿地向领导请假,偷偷跑到一家地方报社当了一周的实习记者。一周下来,一方面,自己强烈地感到在报社写文章依然是一件很“务虚”的事儿,听不到水响;另一方面,和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比起来,我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与比自己小六岁的大学生一起竞争,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

从报社回到国企继续上班,我知道,我的下一份工作确实要从办公室管理入手了。因为,我面试过六七家单位的销售员,都失败了;人家只招收有销售经验的。

既然如此,我横下一条心:搞清楚哪个行业的工资高而且行业发展前途好,弄明白什么样的公司能够给予自己更好的发展机会,然后,就去那家公司的办公室工作。

于是,我去不同行业的公司面试,包括家具、广告、保健品、园林景观、房地产。然后,比较各家公司给出的试用期工资、转正薪资,答案很直接:房地产行业的薪资在当时最高。

那个年代,房子其实很不好卖,有很多人还在等着单位里福利分房。那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会好吗?我进入房地产公司会有发展空间吗?

联想到自己结婚后从租房到买房的经历,我认定买房是个大趋势。既然像我这样的外地人都要买房,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错不了。接下来的核心问题是:我去什么样的房地产公司才有可能站稳脚跟而且有所发展?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去知名房地产公司面试,我发现人家的制度都很完善,岗位要求很明确。换个说法就是,公司管理轮不到我去发挥,岗位也不会有多少空缺和弹性。我如果去知名公司上班,那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已,一个最普通的岗位都可能让我干上三五年,不会有什么存在感。

而且,很不爽的是,大公司面试我的那些人其实也是打工的,我根本就见不到老板的面,更谈不上和老板当面沟通。老板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不知道,在那种公司上班,我的未来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只是每个月能把工资拿到手而已。

就这样,对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我的定位是:第一,只去房地产公司,其他公司一律不考虑;第二,只去房地产行业的小公司,让自己有机会全面学习;第三,在复试时必须见到老板,而且和老板沟通起来不能有障碍;第四,可以从办公室管理角度切入,未来有进入其他岗位乃至升职的机会。

年9月底,沮丧的事情终归发生了,老东家真的做到了六个月不发工资。我办理了离职手续,还领到了“失业证”(凭着失业证可以在街道办连续领取6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年10月8日,我到一家20来人的房地产公司上班,职务是总经理办公室计划主管。面试时我有预感,老板就是我今生的伯乐。当时,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时期。两年后,在公司新项目启动时,我已经升职为公司副总经理,成了有车族。

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学校分配的,那时,只是想有一份工作而已,并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评估选择。

那时的人才市场也是这个样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