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背书,最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学好中医,要读书,也要背书。读书与背书不同,读书有精读,有泛读,而背书则必属精读。应背书目与应读书目并非完全一致。
一、名老中医推荐的应背书目
以下参考《名老中医之路》一书中近百位医家的推荐,列出一些应背书目。这个书目完全可以作为今时有志于成就良医的中医人参考。
《伤寒论》22人、《金匮要略》18人、《汤头歌诀》16人、《*帝内经》14人、《药性赋》14人、《濒湖脉学》10人、《难经》9人、《神农本草经》8人、《医学三字经》8人、《医宗金鉴》8人、《素问》(含王冰次注)4人、《汤头歌》4人、《医学心悟》3人、《温病条辨》3人、《素灵类纂约注》2人、《伤寒论浅注》2人、《药性总赋》2人、《本草从新》2人、《药性四百味歌括》2人、《本草备要》2人、《灵枢》1人、《类经》1人、《内经知要》1人、《伤寒来苏集》1人、《金匮心典》1人、《金匮要略浅注》1人、《温热论》1人、《温热经纬》1人、《四言脉诀》1人、《脉学》1人、《脉诀》1人、《雷公药性解》1人、《长沙方歌括》1人、《证治汇补》1人、《医宗必读》1人、《伤科补要》1人。(上述书名后的人数指推荐背诵此书的医家数量)
二、读书与背书
读书,应该是每一位中医人的擅长。过去的老中医,都有一些自己的“看家书”,一生中都在不间断地温习,甚至对一些经典名句能够做到倒背如流。今时我们读书太少,读原著更少,甚至有不少重要的中医典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背诵的内容也赶不上老一辈,结果就是医术下降,疗效变差。
清代医家程国彭说:“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值得我们每一个从医者认真思考。要想学好中医,既要读书,还要背书。读书百遍,久则成诵。而且,把书背诵下来,结合临床实践,历久弥新。我的建议是,读书要博,背书要精,博则扩大识见,精则正本守约。年轻人要真正走上中医之路,非广读精诵不可。
当代大医任应秋说:“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当代大医姜春华则认为:“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当代大医方药中谈背诵的方法:“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三、我所理解的背诵
我高考报志愿时,问班主任,建议我报什么专业?班主任说,你学医吧。我问,是中医还是西医。班主任说,你的背功好,你应该学中医(那时我在山东文登二中读高中,关于高考报什么志愿,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信息,自己也没有多少识见,基本上都是听老师的建议)。于是,我就报考了山东中医学院。从此,我的中医人生就开始了。一切似乎都是缘分,是天注定。我与中医之所以结缘,就源于当年高三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建议。
我读大学时,已经没有老师要求我们整本地背诵了。但每一科都有要求一些背诵。比如,《中医基础理论》要求背诵书中的许多经典原文,多是《内经》里;《中药学》要求背诵课本上所讲的中药功效;《诊断学》要求背诵书后所附的《濒湖脉学》;《难经》则背诵课本中所选择的所有条文;《方剂学》则要求背诵每一首方歌;《内经选读》要求背诵老师特别划出的重点段落……大约算来,我在大学里也背诵了不少东西。但与名老中医相比,则大大地不如了。
我的体会是,大学毕业后,经历过多年临床,再回头看看,当年背诵的东西都是最实用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至今我已经大学毕业25年了,当年背诵的内容今时多半都在脑中。而且,临床时往往会时时浮现出来,感觉很受用。我的建议是,趁年轻时记忆力好,精力旺盛,真的应该多多地背诵。
对于古代典籍的学习,我还是建议以多背诵、重领悟、贵运用为主。其中背诵是首要的。读的书再多,若回头都忘光了,还不如少读些,背诵下来。而且,背得熟与背不熟,结果大不一样。比如,如果对《内经》、《伤寒论》、《难经》、《温病条辨》等书的内容能否背的熟练,不假思索,张口就来,那么在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前代大医的普遍经验是:经典是必需精读,直到背诵的书籍。因为经典大多言简意赅,蕴意深奥,非仅凭对表面词语的一时理解所能领悟,其中含有许多深奥的精义,要经过刻苦钻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才能有所收获。简而言之,对于经典,就是要精读之,心悟之,铭记之,明其理以知其要。
若年轻的中医学子不知道应该背诵什么,那就完全可以参考本文所列的这些书目。有人问,需要背诵整本经典吗?我的建议是,不妨把经典中的重要章节背诵下来。比如,《内经》可重视背诵《素问》的前五篇,其他篇章则选择性背诵一些段落;《伤寒论》可重点背诵有方的条文;《难经》差不多全背下来。
今时有某些中医药大学把四大经典改为选修课,甚至减少了学生背诵经典的数量,实在是大谬之极。中医以经典为根,根且不固,何谈枝叶茂盛?!(董洪涛)#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