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段历史的符号。在科技不发达的岁月里,收音机架起了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台老式短波收音机,木质机身漆面已斑驳,造型古朴简单。苏州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许清文介绍道:“70年前在国民*当局封锁下,解放区的讯息就靠着它源源不断传递到苏州的。”
其实在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家里最重要的家电之一也是一台收音机。随着特有的“滋滋滋”声,人们不断地转动天线试图调到最清晰的收听状态。
但是,不是每家每户都可以买得起一台收音机。相对而言,报纸就性价比高多了!
许多建国前后的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一幕:小青年戴着鸭舌帽、手里捧着厚厚一沓报纸叫卖“卖报啦,卖报啦,今天的报纸有重大新闻......”
其实这是个有着浓浓时代特色的真实场景。我们小时候还传唱过的《卖报歌》就是聂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可见报纸在那个时代肩负着多重要的传递讯息的使命!
老苏州的早晨自然也少不了报纸。天不亮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的邮差会把当日报纸挨家投递到邮筒里。于是那时候的人们会很有仪式感地阅读报纸来了解当天的新闻。
少了这一步骤这一天肯定就像漏掉了某样重要的事情。读报重要,而在报社工作更是令人羡慕极了!那时候谁家未婚青年要是在报社工作,那介绍亲事的人都会络绎不绝。
后来黑白电视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普通人家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是高端家电,因为稀缺,所以人们总会在晚上吃过晚饭后密密麻麻坐在有电视机的人家家里观看。
估计大多数老苏州都知道“孔雀”牌电视机,它是当年苏州电器品牌里响当当的四大名旦之一。厂家就在拙*园北边,名叫苏州电视机厂。它可是全国最早定点生产电视机的专业厂家。
面对黑白电视机,很多人都记得一个动作,那就拍一拍;每当画面显示有问题,拍一拍;每当声音不正常,再拍一拍。神奇的是,喜欢受虐的黑白电视机经这么一拍,它就恢复正常了。
在如今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清的液晶屏年代,拍一拍成了一个梗,也成了一段美好的旧时光的回忆。
随着电视机的出现,苏州人每晚19:30分准时守候新闻联播,每年除夕收看央视春晚都成了约定俗成。电视带来的是大变革,人们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国际、国内及当地新闻。
此时,收音机已经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纸媒也还在发挥着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这一切又发生了巨变。
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年至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万增长至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亿,无线互联网有6.7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亿,为全球第一位!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切我们想要了解的都可以自由的通过网络去了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到了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上。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就连春晚的收视率都不断降低,电视打开率也是越来越低。至于报纸,可以回想一下,你多久没有认真看一份报纸了?
如今曾经随处可见的报刊杂志亭越来越少,那些曾在回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报纸也成了夕阳产业,而新媒体却发展的如火如荼。
很多从传统媒体出来的编辑和记者们纷纷加入了新媒体。以前,假如发生一件热点事件,总要等到登报或者上电视才会被众人知晓,这个过程尽管已经由新闻从业人员快马加鞭制作但还是存在滞后。
现在,分分钟就刷爆了朋友圈,然后从各种角度出发分析的文章也登上了各个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