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Facebook数据泄密事件一直都传得沸沸扬扬。
这个事件的导火索开始于年,一名剑桥大学研究员AleksandrKogan,创建了一个问答应用——“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thisisyourdigitallife)
这个应用上线后获得了30万人安装,但按道理来说,这个应用是不会获取到用户数据的。
用户数据只是存放在Facebook上,Facebook有义务做好用户数据的保存和安全防范,就好像微博不能拿着我们的数据给别人一样。
但Kogan却声称是在满足Facebook协议前提下获取数据的,所以Kogan便获取了这30万人的用户数据。
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这也说明了Facebook存在用户数据安全的漏洞。
直到年,Facebook从卫报的记者那里得知,Kogan在未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和剑桥分析分享了他的数据。
所以在那个时候,Facebook从平台上禁止了Kogan的应用,但直到上周Facebook从多家媒体报道中得知剑桥分析并未删除所有用户数据。
由此,Facebook数据泄露的丑闻开始发酵,人们对这种行为都非常的气愤。
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关于删除Facebook的话题持续增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参与这个话题。
还删除了特斯拉和SpaceX的Facebook官方主页。
在这件事上,人们不仅仅对信息泄露这个事件细思极恐,同时还有对Facebook这个社交平台在隐私上的不信任。
毕竟在Facebook上,有很多人的相册、住址以及其他个人信息。
与此同时,Facebook的股票也应声下跌。自3月17日消息传出以来,这家社交媒体巨头的股价已下跌逾9%,市值两个交易日蒸发了近亿美元。
而就在昨天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9家报社当天发行的报纸上登报。其中包括《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这样的著名报社,道歉信的内容有: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虽然我们看到了扎克伯格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但是在这件事情上,老司看到了两个重点。
首先是Facebook作为社交平台的代表,在出现严重事故后,最后还需要纸媒来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老司不禁调侃,果然纸媒还是强大的。毕竟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讲,网媒的新闻内容时常更新,纸媒内容可是实实在在的一直都在。
而关于第二点,就是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从Facebook的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剑桥分析在获取信息后。
向这些用户精确投放广告内容帮助年特朗普团队参选美国总统。
另外也有媒体披露,当初英国投票脱欧的时候,剑桥分析也有参与,而作为剑桥分析的创始人AleksandrKogan。
他是坚定的脱欧派,所以在投放内容的时候,都是精准的投放脱欧有利的信息。
看到这里老司不禁感到有些后怕,因为如果真的按照剑桥分析所言。这个仅仅只有30万用户而且被禁的APP,似乎有影响全球*治走向的作用。
而这个影响,只是基于AleksandrKogan这个人的个人喜好。虽然Kog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只是媒体的夸大其词。
但是无论如何,收集并利用用户数据这个事情的是真的,投放广告这个事情也是石锤。
用户在浏览Facebook的时候,或多或少被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些信息
而回到用户信息本身,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国内也很常见,我们时常会在网上看到某些新闻。
例如汽车4S店将车主信息卖给保险公司,再例如房产公司将购房者信息卖给中介,更过分的还有某些网贷平台通过实物的诱惑收集人们的手机、身份信息等等。
所以,我们总能在买车或看房后时常的接到保险或者中介的电话,而短信里也隔三差五收到贷款广告。
其实这些都是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危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几乎毫无办法。
唯一能做的就是换手机号,但是一旦换了手机号,意味着要重新向亲朋好友告知。
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及人力成本,而这还是较小的影响。往大的说,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你的个人信息向你周围的人进行诈骗。
例如假扮你去欺骗你父母索要金钱的事情,这类事件在当下社会屡有发生。
所以Facebook所摊上的事,虽然目前看上去不大不小,但是后患却是无穷的大。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Facebook将如何解决,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是值得反省。
在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防范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各方面对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毕竟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信息存放在微博、朋友圈、人人网这样的社交平台里。
甚至你在网购和点外卖的时候,你的手机号、住址都充分的暴露在人前。
对于信息泄露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你有何看法?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进行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