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医方面的书,其中讲了中医起源历史,有些文字片段内容觉得不错,自己就当记笔记写下来。个人觉得中医跟西医治病完全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有许多人对中医有误解也是源于不了解这门科学。这就好比不同的参照物体系不同,对事物的见解也就不同。
中医崇尚道法自然,重视外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治病讲究阴阳平衡。不管是宇宙日月星辰的大环境,还是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小环境讲究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吸收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精华,如阴阳五行,术数,八卦。而诸多知识吸收了群经之首《易经》的精髓。
易经其实是系统总结了自然规律,因为古人按照对自然的观察建立了一套效法自然的参考体系。所以无论事物怎么变,在相同的参考系内,衍化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
"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三五七九奇数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为阴"。
再有五脏六腑,其字字总结得很到位,说明古人对人身体内部的功能结构和作用机理都研究得很透彻。如五藏,主藏精气而不泄。系统总结了五脏和六腑的特点属性。
心脏丁午数七心火君主之官,主神明其充在脉,其华在面,其主在肾与小肠相表里色赤、音徵、味苦、志喜开窍在舌、耳咸补甘泄
肝脏乙丑数八肝木将*之官,藏*血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其主在肺与胆腑相表里色青、音角、味酸、志怒开窍在目辛补酸泄肝为女子之先天
脾脏己巳数五脾土仓廪之官,主运化其充在肉,其华在唇,其主在肝与胃相表里色*、音宫、味甘、志思开窍在口甘补苦泄脾乃后天之本
肺脏辛寅数九肺金相傅之官,主清肃其充在皮,其华在毛,其主在心与大肠相表里色白、音商、味辛、志忧开窍在鼻酸补辛泄
肾脏癸酉数六肾水作强之官,藏志精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其主在脾与膀胱相表里色黑、音羽、味咸、志恐开窍在耳苦补咸泄肾为男子之先天,左肾水,右肾火是为真阴真阳
六腑,腑传水谷而不藏胆甲子中正之官,奇恒之府,主决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人身心为君火,胆与命门为相火。
胃戊辰水谷之海,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之源泉。主受纳,胃为脾之表。纳谷者昌,绝谷者亡,脾胃为后天之本。
小肠,丙未,受盛之腑,主化物,为心之表。小肠分清别浊,使精华归五脏贮藏,使糟粕归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水液归膀胱,渣滓归大肠。凡心中有热,小便每见赤涩,必清利小便为治,又大便水谷下利,每见小便短闭,甚或溲血,所以治腹泻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一法。
大肠,庚卯,大肠为传导之腑,主排泄,为肺之表。小肠中之糟粕,经此而输送体外,完成最后消化过程。凡大肠有病,如泄泻,秘结,痢证等,须清金理气,疏肝实脾利小便。
膀胱,壬申,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为肾之表。因气化始能出,若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常,或癃闭不通,或遗溺不禁,或水津不布,除正治外每需兼用温肾之法,不可不知。
三焦,丙亥,三焦伟决渎之官,水道所出,有上中下之别。上主纳,呼吸与食物之摄取。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华,生化气血,滋养全身。下焦,分清辨浊,通行二便。三焦为包络之表,脉络相通,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均称相火而属阳。
先就记这么多吧,后续有好的内容继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