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20世纪末,一项作文赛事的横空出世,让许多年轻人嗅到了一种创新写作的气息——由《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一起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首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理念,号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这在当时还是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环境中宛如号角召唤无数年轻人前来。因大赛涌现出的一大批青年作者中,许多人成长为拥有自己鲜明风格和标志性作品的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七堇年、夏茗悠、徐衎、张怡微、王若虚……他们书写着当代文学新的一页,也在文学版图上留下了属于“新概念”的独特印记。
目前,“新闻晨报·周到”杯第25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征文正在进行中(截至11月10日,详见大赛征文启事)。11月6日,大赛评委倪文尖、青年作家吴越以及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副社长陈苏带着新出炉的《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以下简称《获奖作品选》)来到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关于青年写作的记忆与探索。
“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多年,已经涌现了一批现在很有声誉的作家,在场就有一位。”上海市作家协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在分享会上说。他表示,倡导一种新颖的,变革的写作概念,唤起和激发年轻一代自主写作的热情和潜能,开辟和拓展新的思想、情感抒发的路径和平台,进而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孕育和培养优秀的写作者,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在社会环境和世道人心的不断变化下,写作的理念和写作手段不断更新,大赛坚守初心,承担使命,为达到原定的目标孜孜以求。“我们将怀着恒心,用好恒力,持续办好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更多的写作者萌芽从这块园地自如生长,让‘新概念’这个诞生在上海的文化品牌长久绽放光彩。”新闻报社*委书记、社长*琼和中国福利会*组成员、副秘书长宋钟蓓出席了分享会并致辞。
除了大赛评委的身份之外,倪文尖教过许多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曾经获奖的学生,最早的这批学生,如今已年过不惑。“这是文学青年成长的摇篮,许多热爱写作的孩子,也许在十来岁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写作梦想,‘新概念’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倪文尖看来,结集于《获奖作品选》的这些作品,是一扇观察当下青年人写作的窗口。许多自由来稿中,他看到了更自由、更奔放的书写。“文学作品,是观察世界非常有效的角度,当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出现在写作者笔下时,也意味着社会不断发生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信息性的阅读。想象两百年后,我们想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新的发展,有什么新的事物,每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精选集就是很好的样本。”
这其中,倪文尖也找到某种类似于共性的东西,“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之大,城乡关系也好,地域差异也好,也看到了许多和写作者自身有反差的东西,以及包括爱情在内一些朦胧的东西。同时也感受到,许多孩子相对来说更为自我,写作更往内心世界走,这个表达非常明确:他们关心内在自我,以青春的视角打量外面的世界,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比较复杂。”
受疫情影响,今年年初举行的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和上一届一样采取在线限时写作的形式。在由杂志编辑、作者组成的“监考老师”的远程监督下,来自全国的位复赛选手完成了三小时的限时命题创作。译者、文学编辑方铁参加了云端监考,“看到很多青春的脸庞,在镜头前以三个小时的时间非常流畅地、能够在很短时间里把自己所思所想和限定题目下表达得非常精彩,这让我感到振奋和期待。”
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监考现场
图自《萌芽》
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者、如今的《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忆及自己求学和参与“新概念”的那段岁月。高中时,她独自在上海求学,曾对自己有很多思考,包括生命、死亡、活着的意义等,也看了很多书,常在深夜的走廊里展开遐思。参加大赛并获奖对她而言,不仅意味着离心仪的复旦大学更近了一步,也开启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与文学相关的生活。“‘新概念’20多年的时间里,大家都打了一场‘仗’。这其中会有显赫的人,也会有平凡的人,但这些共同的经历对十几岁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个比赛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堡垒,回头来看,成功活着打完了这场‘仗’,并且穿越了堡垒,是很珍贵的经验。在大赛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质疑,但如今它成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字号’,我非常为它骄傲。”
往届获奖作品选
从事出版工作的陈苏,本就出于职业敏感一直在考虑如何发现和培养原创的新生力量,如何能够为青年作者打造更大的创作舞台。在《获奖作品选》的编辑过程中,她也看到了倪文尖所说的青年写作的丰富表达,“从闪光的哲思,到创新的表达,那是属于青春的独特体验。在这之中也有一些青涩的地方和一些模仿痕迹,这都是青春文学的模样。”在她看来,如今的青年作者阅读完全跟世界同步,能看到写作中具有宽广的视野,也充满了蓬勃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觉,但仍欠缺部分对生活更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