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悲情的民国诗人郁达夫
TUhjnbcbe - 2023/4/2 17:40:00

以前对郁达夫的印象只停留在他是一个革命烈士,这几天看了一些有关他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让人唏嘘不已。他的文章、事迹和性格似乎更加生活和悲情化,甚至有些争议和神经质。他没有鲁迅批评所有的骨气,没有胡适包容一切的温雅,没有林语堂惊鸿大千的文采,更没有徐志摩融化一切的诗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确实让我想的更多。今天就让我们全面的了解这位民国时期有所不同的文人—郁达夫。

郁达夫

一、简介:郁达夫(年12月7日-年8月29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革命烈士,他早期的作品以性为主题,引发了很大争议。青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与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徐志摩、田汉等相识或共事,后转入印尼,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享年50岁。

二、生平

1、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县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父亲郁企曾是私塾先生兼中医,后在县衙当差,母亲陆氏为家庭妇女。家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郁达夫兄弟三人

年郁达夫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留下祖孙一家六口。生活非常艰难,妹妹甚至被送到别家当童养媳。幼年丧父以及贫穷的家境也深深的影响了郁达夫的性格,使其有些压抑、自卑、多疑和不够自信。

2、断断续续、曲曲折折的国内求学经历

年,7岁的郁达夫入私塾读书。年入公立书塾“春江书院”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和诗歌,郁达夫从小就热爱诗歌,自称“九岁提诗四座惊”。年入新式县立高等小学堂,年毕业。后考入杭州府中学,因交不起学费改读嘉兴府中学。期间通过向报社投稿等凑足学费,并于9月又转入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同班。徐志摩同学家境殷实和郁达夫同学在经济上不是一个级别。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课返乡。年9月入育英书院读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反对校长的学潮被开除。年转入蕙兰中学,三个月后因厌恶学校的奴化教育弃学回家自学。

应该说郁达夫小学和中学的求学过程比较坎坷,颇费周折。

3、留学日本、事业小成

年9月,大哥郁曼陀(曾留学日本)赴日考察司法,18岁的郁达夫随之同往进入语言补习学校学习。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预科,获得官费资格(从年开始只要考入“中日特约5校”都可以获得官费留学),每月有32元的助学费用。先读文科后改学医科与郭沫若同班,二人也因为文学成为了好友。

留日期间的郁达夫

年转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治。年6月返乡看望病危祖母并与孙荃(是郁达夫后改的名字)订婚(包办婚姻),同年9月返回日本。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经济学科。

这一时期的郁达夫接受了系统教育,但是医学、*治学和经济学都不是他喜欢的,他喜欢读东西洋小说,自称读了本左右。热爱写诗,并练习白话小说(此时胡适已经于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参加了日本汉学家服部担风主持的“佩兰吟社”定期集会,在这期间郁达夫大概写了首旧体诗,其一生创作过多首诗,所以郁达夫也可称之为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郁达夫成就最高的不是小说和散文而是旧体诗。

年春天,在东京郁达夫的住所和成仿吾、张资平几人酝酿成立创造社。创造社与太阳社以及后来左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当时五四新文化时期重要的文学阵地。

同年暑期回家与孙荃完婚,孙荃虽是小脚女人但是一个能读书写字的才女。后郁达夫在写给大哥的信中说,“因孙氏能作书,弟欲置家中,为母亲做一书记”。民国时期的文人对待包办婚姻的小脚夫人态度是不同的,鲁迅先生与朱安做了一世有名无实的夫妻,胡适和江冬秀是牵手一生,相伴到老。相比之下郁达夫似乎把孙荃看成了一种职业。

郁达夫与孙荃及儿子

转眼间,郁达夫已经在日本待了8年,期间郁达夫饱尝了弱国小民的屈辱,内心充斥着自卑、忧伤和失望。他曾经暗恋一个旅店老板的女儿“隆儿”,但是始终不敢表白。在当时只有通过写诗和写小说能够抒发胸意,慰藉心灵,于是在年5医院里完成了小说《沉沦》,小说描写一个留学青年在国外的苦闷与屈辱,最终投海自杀的故事。小说里面充斥着性的要求和灵肉的冲突。

郁达夫讲过,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小说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其在日本的现实生活。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他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与丑,能真心真意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荣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的伊扶,使她的肉体和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小说主人公投海之前说了一句,“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虽然颓废,但不是郁达夫全部的生活。应该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比较成功的,大量的读书、写小说、创刊物、出诗集,参加诗会等等,生活中还是充满了积极的因素。

《沉沦》小说集于同年10月在上海的泰东书局出版,因为其大胆的取材以及对性的描写立即引起了巨大了的社会反响。《沉沦》小说集被誉为中国现代史第一部白话小说集,和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齐名。社会各界对《沉沦》褒贬不一,有的说其是在“作践自己”,当时的文学大师周作人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认为“虽然有猥亵的分子,但无不道德的性质,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的写出升华的色情,这就是真挚与普遍的存在”。同时他也认为虽然《沉沦》是艺术品,但是不适合少年和蒙昧者阅读。郭沫若给予了作品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股春风,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共鸣,《沉沦》连印了十几版,发行了3万多册,在当时发行量是相当大,郁达夫就在这种风口浪尖上一夜成名。

年6月与成仿吾、张资平、郭沫若决定成立创造社,发行刊物,定刊名为《创造》。同年9月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筹办《创造季刊》。10月《沉沦》小说集发表。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当时郭沫若负责诗歌,创作了《女神》,而郁达夫负责散文和小说,创作了《沉沦》。

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年3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4月创作小说《怀乡病者》,5月《创造季刊》刊印,其发表了更加沉沦的小说《茫茫夜》和论文《艺文私见》,主要讲述的都是性苦闷和茫茫苦海,因此被文学研究会以及胡适派猛烈的批评进而引发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其实首先是由郁达夫发起的,当初他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的时候,在当地报纸上就发表了一篇《创造预告》说,“自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以致艺术之新兴气运将尽”。当时的偶像就是指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以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的胡适。10月从日本回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日本留学。

年回国以后为了谋求生计,养活一家三口,他辗转于安庆、北平、武昌等地教书,生活非常窘迫,不得不靠写文章为生。甚至有时候需要靠老母亲接济,这让他非常苦闷和内疚。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一篇描述其妻子孙荃的小说《茑萝行》,说“这是一场不得不爱的婚姻,充满了无奈和苦闷”。

年郁达夫来到北京大学讲统计学与鲁迅相识。后发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及《薄奠》两部小说。这两部分别讲述了女工人和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悲情的民国诗人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