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7月21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陈伯达的长文《评〈中国之命运〉》。
这篇文章刊发之后,使得陈伯达的名气迅速提升,不仅大大提高了他的身价,还让他的文章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01
陶希圣,是老蒋的御笔顾问,是老蒋那边权威的理论家。
在老蒋的授意之下,他撰写了《中国之命运》,并于年3月10日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就在进行大肆宣传,成为人人必读的一本书,虽然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正式课程,但却是学生们必读的重要课外读物,并且还被纳入到了正规的考试科目。
为了推广这本书,老蒋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不仅印刷用的是最好的纸,而且售价还很便宜。
这一波操作,让这本书的发行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超过了一百万册。
伴随着陶希圣的主笔的这本书出版,在文化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中国之命运》传到延安后,伟人找来几个文笔比较优秀的几个秀才,陈伯达就是其中之一。
伟人笑着告诉他们几个,别人给你们出考试题目了,叫你们做文章呢!这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要咱们这边写反驳的文章。
我一口气写了三天三夜,我一面写,一面哭,我太激动了,因为极大义愤吧。我以前写过许多文章,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
——来源:《同舟共进》,“陈伯达之命运”,钱伯城,年第8期48-54。
当然,陈伯达说的“一口气写了三天三夜”,中间也是有休息的,就是吃饭睡觉之外就是埋头写文章了。
因为陈伯达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以什么形式进行刊发,所以初稿出来后,他就没有署名了。
如果是作为社论来发表,那就不需要署名,倘若是作为评论员刊发的话,就需要署名了。
陈伯达的初稿写出来后,就赶紧给领导送了过去,去的时候,恰好领导在休息,陈伯达把初稿放下后就离开了。
伟人睡醒后,拿起稿子来看,这篇稿子写得很有气魄,评击得有理有据,很尖锐,领导一口气读完后,在原稿上进行了一些修改。
末了,伟人在文章的末尾署名“陈伯达”。
第二天一大早,陈伯达就被叫了过去,领导把修改好的稿子递给他,并嘱咐他,送到《解放日报》刊发。
稿子送到报社,报社的人看过后,觉得这篇文章肯定会在国统区引起轰动。
02
年7月21日,《评〈中国之命运〉》正式发表在报纸上,并且还被印成了几万本小册子发行。
这些小册子还流传到了重庆,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讨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