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懂河南听,河南日报记者讲述那些平凡中
TUhjnbcbe - 2023/5/29 21:54:00

编者按

读你,读我,读中原大地的追梦人,才能读懂河南。

每一个出彩河南人,都是一座明亮的灯塔,都是一朵奋斗的浪花。

采集灯塔之光,照亮前行的路;感知浪花的澎湃,汇聚成“*河大合唱”雄浑的河南乐章,*报记者不懈努力着,不知疲倦地奔跑着。

有人这样定义,记者是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不忘初心使命,在俯下身的过程中,在心贴心的交流中,凝聚中原更加出彩强大正能量,就是新时代我们的职责任务、使命担当。

迎着庚子元日的阳光,让我们再次走近身边的出彩河南人,从他们扎根农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上,从他们追求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志向上,从他们敬业奉献、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态度上,学习出彩,品味出彩,争先出彩。

奉献的人生最灿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小平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活,才能称得上“灿烂”?

年4月,对陈俊武院士的那次采访,让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这位92岁的长者以科学家的“精算法”,给出了这样的式:“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陈院士说话声音不高,听他讲述过往的经历,如同在翻看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七十载,从大学毕业后放弃到北京或沈阳更好的发展机会,主动奔赴条件艰苦的抚顺工作;到不畏艰险困苦,带领团队创造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再到鲐背之年依然坚持工作,为国家能源替代战略殚精竭虑……每一次的选择与坚守,陈院士给出的理由都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

在事业上,他一生追求卓越,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洪流之中,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把毕生心血献给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

在生活中,他却非常谦虚低调,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去外地出差,他也常会为省出租车费、省住宾馆的钱而斤斤计较。

他不希望媒体多宣传自己,多次回避甚至拒绝记者采访,却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得很重。他反复对我们说,每一次成绩都凝结着大量共事者的心血,荣誉理所当然归功于集体。

陈院士有一段话我们都很喜欢——“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

这是一位老人对人生的回望,是一个高尚灵*对人生的体悟,更是一段“灿烂人生”照向大家心底的光。

用一生践行初心使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青莎

刚刚过去的年,一个法官的故事在河南法院乃至全国*法系统引发强烈震撼,而在我的采访本和电脑上,关于他的文字占据了最大的篇幅,他就是全国模范法官、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李庆*。

最早采访李庆*的事迹是在年10月,他刚去世不久。听他的同事说,患尿*症后他每天做四到五次透析,依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我觉得不可思议。通过采访,我才知道他选择的是能自己在家做的腹膜透析,不是通常所说的血液透析。

采访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李庆*生前平凡低调,没有惊天动地之举,甚至有些不善言辞和交际,工作照都找不到几张。我采访了几乎所有和他有联系的同事、同学、老乡,还有熟悉他的律师、当事人,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庆*是个好人哪!”他们回忆起来的都是些琐碎小事,但是从他们悲伤的情绪中,我分明感受到这位普通的法官,在人世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报社领导得知李庆*留下19本日记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启发我们从日记入手,探求他的内心世界。

在李庆*家里,我坐了一整天,看完全部日记,记下有价值的信息。从只言片语中,我知道他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开庭,在外地做完调解工作连夜赶回来;明白了他强忍病痛是怕给组织和同事添麻烦,感受到他对健康的渴望、对苦难的乐观,还有对亲人的牵挂……

本报在一版先后推出三篇长篇通讯,配发系列评论,全媒体同步传播,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我还有幸作为李庆*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中央*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多场报告会上进行巡回宣讲。

在报道和讲述中,我从一名法官的初心不断感悟*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什么才是值得尊敬的品格,什么才是平凡中伟大的奇迹?我想,在践行“四力”的路上,我会找到答案。

为民干事无止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虎成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永乐

被誉为“扎根太行一崖柏”的辉县市冀屯镇*委书记赵化录,今年是他任乡镇*委书记的第23个年头。继长篇通讯《扎根太行一崖柏》以来,年,河南日报又多次聚焦赵化录,相继推出了《赵化录“问道”吴金印》《让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红分聚民心治理有策》等报道。

多次采访,记者对赵化录印象最深的就是“忙”!有一次到冀屯镇采访食用菌产业发展,赵化录当天日程安排需要处理村民住房塌陷、项目用电、新区建设等十几件事,最后不得不利用简短的午餐时间匆匆给我们介绍情况,但其间仍不断有群众给他打电话。以至于后来再有采访,我们索性都约到了晚上8点以后。

“出名”后的赵化录各种活动更多了,但他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时刻都惦记着冀屯。

赵化录有一次与记者聊天时说,他一直有个遗憾:儿子小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爸爸没有星期天》,他看后觉得愧疚,曾答应陪儿子去看一次电影,现在都有孙子了,这个承诺也没有兑现。赵化录的妻子说,年,多年的劳累让赵化录三根主动脉堵了两根,医生要求马上手术,可他非要忙完镇里的事,拖了3个月才去手术,结果心脏放了4个支架。手术后10天他就要去上班,孙子抱住他的腿哭着喊着不让他走,但为了3个亿元项目签约,他硬是狠心转身走了。

我们在采访赵化录的同时,也在“问道”赵化录:为什么这么拼?“把职位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赵化录经常说,若只想当官,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出彩。

感受榜样精神之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力文

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这几年,整个环保系统工作节奏骤然加速,推动减污,源头治理,战雾霾、斗臭水、治理污染地块……任务重且急。我省一大批在攻坚一线的干部职工毅然扛起责任,忘我奉献担当。孟祥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不幸于年6月15日因公殉职,5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以前采访时,我时常在省环保宣教中心见到孟祥利,他负责影视制作。在大大小小的环保系统会议上,他经常播放一些视频,用现场画面来直观展示环境状况,督促有关方面整改。

曾有机会和孟祥利一块儿外出暗访,让我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不易。

到一些排污企业暗访,有时候厂里面的人会尾随盯梢甚至跑过来质问。在场的年轻同志不免有些紧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孟祥利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很镇定,安慰大家不要怕,“他们动静越大说明越心虚。”说着,他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曾经的应对故事。

为了能拍到一家工厂夜里偷偷排污的画面,孟祥利和大家一起蹲守拍摄,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

一路上,孟祥利像医生看X光片一样,看到烟囱排放出的烟气,从形状、色泽、拖尾等情况,就能判断是否超标。大家不禁叹服他精湛的环保专业能力。

为了那片碧水蓝天,孟祥利长期加班、熬夜督查、现场核查……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折射着榜样的精神之光。

电“靓”出彩中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宋敏

冬日的邙山脚下、*河岸边,寒风刺骨。为了护航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可靠用电,赵辉已经不分昼夜在这里坚守了两个月。

1月21日,来自郑州供电公司城北供电部的赵辉,作为炎*广场现场保电团队的一名负责人,刚刚为春晚第四次联排熬了个大夜,只睡了三四个钟头又返回现场。

记者探访赵辉,按照他平日的巡视路线走了十几分钟,就感觉有点冻得站不住。可赵辉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巡查线路设备三五次,一次一个多小时。尤其晚上的户外广场,伴随着每一次彩排,每个重要位置都要专人值守,风硬生生地吹,可电力人不能缺席。

其实,包括赵辉在内,这支保电队伍里的许多人都是从去年9月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保电岗位上撤下来不久,就又投入到春晚保电的准备工作中去。

我们在一次次盛会中,感受着河南亮丽的新颜值、优雅的新气质。通过央视这个大舞台,全国观众都将看到大步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风采,听到中原人民迎接新年的欢歌笑语。民族团结盛会成功举办、精彩演出顺利进行的背后,是成百上千保电人员默默无闻的付出与努力。

他们无法与家人团聚欢庆佳节,他们是离舞台最近却看得最少的观众,他们过年也想放假。但职责在肩,他们笑着说:这是荣誉,也是难得的经历。

作为一名记者,每次奔跑在新闻现场,我都能从采访对象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我的笔记录下了一个个发展故事,我也随着河南不断强健的基础设施网络慢慢成长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不仅见证历史,也深刻地参与其中。

期颐之年争朝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萍

年,在旁人眼中,对于眼科泰斗张效房老人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年出生的他,已经跨越一个世纪走进百岁之年;然而,在老人自己眼中,却仍然是极其平常的一年,他一样还在坐诊、编书,每天面对最多的还是那些熟悉的眼科术语。

从年开始,对老人的几次采访不是在他的诊室,就是在《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的编辑部,这是他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最近一次见到老人,他在和年轻编辑一起校对稿子。老人戴着老花镜,身子前倾盯着电脑屏幕。由于听力不好,一旁的年轻编辑附在他的耳边,把改动的地方一一告诉他,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张效房听后用手里的笔指着改动之处,思忖片刻再给出意见。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老人已经岁了。

采访中问老人,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像年轻人一样拼?他的回答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淡然地说,时间不多了,多做一点事,把自己所学多传授给年轻人。简单的话语中,是一生为国为民为患者的初心与信念,令人动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效房老人百岁之年奋斗不止,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生动的励志课。像他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老一辈,才是如今最具“含金量”的“流量”明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星。

百战英雄“隐”乡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

年6月,记者在南阳市卧龙区退役*人事务局采访时,其负责人无意中提到,他们在走访退役*人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解建业。我们迅速赶往卧龙区王村乡方营村进行采访。

与老英雄促膝而谈时,我们被深深震撼了。老人撩开衣服,右肋部还有碗口大的紫色疤痕;当他情不自禁行起*礼,我们发现他右手5根手指有3根已严重变形;在他的家中,极少示人的一枚枚奖章和证书记录着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就是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英雄,如今却过着平凡的生活。和平年代,他主动回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从一个每月85元工资的国家干部变成了一个每年固定收入只有24元伤残抚恤金的普通农民。对于往事,他绝口不提,默默地带领乡亲们修渠种地搞生产。

记者被居功不自傲、永葆革命本色的老英雄深深打动。我们在四天时间内三赴解家,和解老深入交谈,又采访了他的亲人、邻居等,写下了通讯《勇士百战归深藏功与名》。该通讯引起强烈反响,南阳市发出了向解建业学习的号召,社会各界纷纷看望慰问老人。他当年所在的部队千里迢迢派人来到南阳,让他和部队官兵视频连线,鼓励后辈们继续奋斗,还把他的一枚纪念章带走,在部队*史馆里永远珍藏。年年底,解建业荣登“中国好人榜”。

记者又多次采访老英雄,他总是重复一句话:“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回家当农民我也不后悔,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够幸运了!”

“整装上阵”智造新赛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栾姗

临近春节,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放假。而郑煤机集团的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制造流水线上一片火热景象。

1月22日,记者在该集团的焊接车间看到,焊接生产线“嗡嗡”地飞速转动,“黑灯工厂”里电光火花四溅,晃动着巨型机械手臂的“机器人”显得格外惹眼。

满产的热情,来源于创新的自信。“好产品永远不愁卖!”这是集团董事长焦承尧对产品的判断。前不久,工信部确定了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企业(产品)名单,郑煤机以“液压支架”荣获制造业单项冠*示范企业称号。

郑煤机生产液压支架已经有62年的历史。62年,这家“老字号”国有企业,曾经创下了三个“中国第一”、一个“世界第一”,谱写了中国煤机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的传奇故事。62年,郑煤机始终保持一种韧劲:坚守主业,坚守实业,无论市场如何波谲云诡,都始终不渝、心无旁骛坚持做好制造业。

此时此刻,三个月前记者采访时的情景再现脑海。

“十年磨一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改革,我们还有生的希望,不改就必死无疑。”“我们喜欢做实业,实实在在。”

郑煤机人专注、奋进、开拓、坚守的特点,衍生出钻劲、拼劲、闯劲、韧劲“四股劲”,熔铸成独属于郑煤机的生长基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回想起来,当初解码郑煤机,正是解码河南制造业破旧立新,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生动实践。“我们就想做点事,不为别的,就是想为中国的制造业长脸争气。”焦承尧说。

未来综采设备的“赛道”是国际化、智能化、成套化,“单条腿走路”是不行的,要“整装上阵”。总装车间里,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三位一体”组合陈列,由郑煤机自主研发生产的成套智能综采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在焦承尧眼中,“崭新”的郑煤机正奔向智造新赛道。

一辈子执着一件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慧

年6月中旬,本报连续三天在一版重要位置推出“太行山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绿记》《移山记》《惠民记》,记录了30多年来,无数太行儿女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让“*龙”变“绿龙”,化青山为“金山”的奋斗历程,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太行三记”。

这次采访历史跨度大,涉及区域多,为了确保报道的专业性,在前后两周的采访中,报道组分别邀请2位林业专家随行指导,83岁的董云岚老师是其中一位。董老师不仅是从省林科院退休的资深林业专家,也是当年太行山绿化工程的见证者、实践者,退休后一直为河南林业积极奔走。

我们本没有邀请他的打算。因为采访耗时一周,且山高路陡,不太适合耄耋之年的他。然而,就是这么巧。出发前两天,我们与他在大街上不期而遇。老人家主动请缨,我们自然应允。

长期奋战在林业战线,董老师身子底子很棒,采访中,无论是爬山还是远途,他从没犹豫过。长途奔袭,四天五县,接触诸多人和事,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些疲惫,可董老师仍然冲锋在前,精神抖擞,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他的年龄。

有不少人问他:“董老,您今年高寿?”他总是笑着反问一句“你猜”,并不正面回答。我们猜测,一是他觉得年龄并不代表他的状态,二是怕别人知道后过于照顾。

采访中,对于我们这些对造林一知半解的“菜鸟”,他不厌其烦地讲解;看到当年栽下的侧柏苗,从“拇指细”长成“大腿粗”,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对于大片大片未绿化的荒山,他又热情支招……

土薄石厚干旱的南太行,正是因为有了董云岚这样的众多林业人,不知累不知苦不知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甘之如饴地奉献,才书写了一部绿进*退的奋斗史、发展史。

新时代国土绿化再度提速,相比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属于生态脆弱地区,仍要打一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硬仗,更需要像董云岚这样的人为之执着奋斗,厚积浓绿。期待未来山更绿、景更美、人更富!

这一年好事连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晓荷

年,任明杰“脱单”了。

任明杰是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老师。我和他结识于年2月,当时,他记录自己特岗教师生活的图文帖子在教育圈传播。自制水龙头、搭建小厨房、和孩子们养宠物……把“苦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的他触动了我,后来采访得知,那篇帖子,只是他20多万字从教日记、2万余张照片及数百段从教视频中的一小部分。再后来,他的故事被各大媒体转载近80万次,至今仍在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任明杰,大家叫他“网红教师”“十项全能教师”,更有女网友隔空喊话要嫁给他。他说,自己已有意中人,女孩也是通过那篇帖子与他相识,远在信阳淮滨,相隔数百公里。只是,有什么能挡住互相爱慕、心有灵犀的一对年轻人呢?

去年七夕节前,任明杰告诉我,他结婚了,爱人吕雪灵也是教师,温婉贤淑,她在封丘的工作,已在教育部门的协调下落实了。我打心眼里替他高兴,于是写了篇稿件,算是送给心中“最美教师”的礼物,也是送给“模范爱情”的礼物。

当然,任明杰的高兴事不止这一件。去年,我省细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设立地方教龄津贴*策,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年平均增长万元以上,任明杰也受惠于此,工资涨了一大截;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河南听,河南日报记者讲述那些平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