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时光荏苒,这张报纸30年间的风雨历程,早已被一批批忠实作者、读者深深印刻在记忆里。30年的时光中,藏着多少生动感人的故事?小编特邀5位“忠粉”讲述他们的检报情缘,一起来听吧!
我的一次独家报道
检察日报社检察传媒研究部副主任晏向华
入职报社27年,我大部分时间在理论部从事法学和检察理论的采编工作。回想起来,值得一说的经历是至年,独家报道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主持的“证据学论坛三人行”系列讲座。
系列讲座以当下发生的案例为讨论背景,采用“三人谈”形式进行,别开生面。三位法学家面对面侃侃而谈,热点案件中涉及的证据学原理,通过嘉宾的讨论得以完美呈现。一场视听盛宴下来,大家充分领略到法学家们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体会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理念的演变历程、经验得失以及对刑事诉讼未来发展的愿景。
何老师指定我为系列讲座作独家报道,《检察日报》也就成为系列学术讲座的独家报道媒体。学术讲座一般安排在周二晚上7点举办,我在下班后马不停蹄地从位于京西鲁谷路的报社赶往位于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顾不上吃饭就赶往报告厅,经常为赶稿累得险些呕吐。不过话说回来,辛苦是辛苦,但看着法学大家的思想能及时传达给读者,也颇感欣慰。系列报道刊出后,在法学界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报社也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肯定,我于、年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嘉奖。
她定义了我的过去
也将书写我的未来
检察日报社重庆记者站副站长李立峰
人生的紧要关口,是《检察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年,因为宣传的经历和摄影的特长,我迎来一次转岗的机会——负责《检察日报》重庆记者站的日常工作。
作为办公室的“笔杆子”,每天看《检察日报》,领会讲话精神、学习同行经验、研读理论前沿,已成习惯。负责记者站工作后的每一天,我都和同事们一起找选题、做策划、写新闻、改稿子,把爱好与工作相结合,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中。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走长江·说检察·看发展”的采访活动。重庆境内沿江共6站,我们白天赶路去现场采访、收集素材、消化资料,晚上熬更守夜,思考选题、反复选点,抓住灵感、通宵赶稿。10天时间,“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这段日子,也成为了我一生中十分快乐的时光。
《检察日报》定义了我的过去,也将继续书写我的未来。面对唱衰纸媒之声,我始终对宣传工作充满热爱,对纸媒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就是一个检察青年的选择。
你30年的风雨辉煌中
有我闪光的法治梦
江苏省射阳县*协副主席、检察院副检察长刘慧
夜深人静时,我总爱拿出厚厚一沓《检察日报》,轻抚着上面每一篇文章,仿佛看到自己在检察发展的历史隧道中奔跑。
《检察日报》年的刊载《人大代表“暗访”后点赞检察工作》和年刊载的《公益诉讼除心病》,再现了我分管民行检察时破冰行*公益诉讼的故事。年12月我采写的江苏省人大代表徐金生履职故事《“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被《声音周刊》采用,《与水结缘》《村居生态与村民致富实现了两不误》等文再现了*协委员眼中的“河长+检察长”机制探索和生态检察服务大局的新作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拓展了我的写作视野,编辑老师多次采用稿件更是成为我笔耕不辍的动力。
十几年来,我以这样的方式见证着《检察日报》与时俱进的前进历程,她不媚俗不敷衍,弘扬法治正能量,于滚滚商潮中坚守着媒体的良知与风骨。何其幸运,我12年的检察生涯里有你的默默陪伴;何其温暖,你30年的风雨辉煌中,有我闪光的法治梦。
《检察日报》
我的事业摆渡人
山东省临沂市检察院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王洪松
年3月,我到山东省临沭县检察院报到时,初识《检察日报》,一下子就被她深深吸引,每期从头看到尾,连夹缝和广告也不放过,自此养成了每天看《检察日报》的习惯。在一个个生动的检察故事中,我渐渐丰富了法律知识、检察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看花容易绣花难。看得再多,但要真正拿起笔写稿,就是不那么回事儿了。在基层检察院,很多新闻素材非常优质,可辗转到我们手里时已过了时效性,这该怎么办?编辑老师建议我深入采访,找准、找好新闻由头。经过多次实践,我在《检察日报》的上稿率大大提升,在临沂市的“检察圈”也有了点小名气。
18个年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奋战在检察新闻宣传一线,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在我的心中,《检察日报》就是我检察事业的摆渡人。
《检察日报》
引领我走上写作之路
山东省胶州市检察院法律*策研究室主任、检察业务管理部负责人丰建平
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胶州市检察院,被安排到了*工科从事综合文秘工作。作为一名操枪弄炮12年的法律“门外汉”,要从事与法律有关的文字工作,当时我心情非常迷惘和忐忑。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篇关于剪报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将《检察日报》刊登的对我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本子上。几年下来,我有了好几本厚厚的剪报本。一有空我就拿出来翻阅,汲取其中的营养,寻找其中深层次的规律。我根据剪报范文,依葫芦画瓢,模仿着写,然后向媒体投稿,在报纸上偶尔也能刊登一些“豆腐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在剪报篇范文的沁润下,我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撰写的新闻稿件陆续见报,比如《胶州:“三醒式”教育促干部廉*》《观看“第一书记”品味沈浩精神》等文章。近年来,我先后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文章余篇。
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检察日报》对我的支持、鼓励和指引。无论什么时候,对于这位“引路人”我都心怀感激。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祝《检察日报》越办越好,有缘人越来越多!
(来源:正义网图文整理: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