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鲁佳实习生郭康
有点茫然,还有点头疼,这可能是我经历这次招聘大会之后的最大感受。
上周末,浙江举行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这是开年以来全省举办的最大规模人才招聘活动。多家单位推出了多个岗位,招多人。当天,潮新闻记者也来到了现场,以“年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亲身体验了一把“春招”。
自信
一大早,我倒了两班地铁,出地铁站步行了1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春招所在地浙江国际影视中心。
门口的巨幅招聘企业名录海报前,有好多人驻足,认真地看,记录着自己心仪的公司摊位号。
影视中心的大院里首尾相接停着许多大巴,不少车身上写着学校的名字,我数了数,有三四十辆。“都组团来的啊”,我暗自想道,感觉到了竞争压力。
走进招聘会现场,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每条招聘通道都挤满了抱着简历的人们,一个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光是挤着逛上一圈就得花上二十多分钟。
在准备自己求职简历的时候,我其实是充满自信的,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学历只是本科,不过因为有不错的校园经历和近一年的报社实习经验,自认为在应届毕业生群体里,有一些优势。对于工作的预期,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薪资最好在月薪七千以上。
然而,人海给了我压力,现实也总是残酷,遇到的第一位HR就把我从美梦中拉回了现实。
“同学你是文学专业的啊,我们这边好像不太需要这方面的……”说话的是一家建筑企业的HR,当我走过摊位时,他主动来询问我的信息,不过一听到我学的是文学专业,他就表现得有些犹豫,“要不你去其他摊位看看,会有合适的机会的。”一边说着,一边就去和另一个大学生介绍自家公司了。
我看向摊位上悬挂的招聘信息,发现他们公司的主要需求专业是土木类和金融类,此外也有一些专业不限的岗位,学历只要求大专及以上,不过薪资待遇比较低一些。
看着HR的反应,我不免心中一紧,“难道文学专业已经处在应聘专业链的底端了吗?”
不安
带着疑问,我先在场馆内逛了一圈,默默地收集各个摊位的招聘信息,发现现场那么多家企业里,专业需求量最多的是计算机、机械、金融等专业,而文学和艺术类专业则似乎成了“就业困难户”,只有少数单位招收,更多的企业就把这些专业直接划进了“储备人才:专业不限”的范畴里。
在为数不多需要文学专业的公司当中,“卓诗尼”是其中之一,“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广告学、传媒策划、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他们的摊位前,已经被人群围了起来。
“你好,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文学管培生的信息可以吗?”当我把自己的简历递上去时,HR并没有马上回答我,她接过来先粗略看了一眼,就把简历压在了文件夹下面,跟之前一堆厚厚的简历放在一起,然后开始回答我的问题。
就在我将要离开时,下一位递简历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是化学专业的,能不能投你们的公司啊?”她介绍自己是一名化工学的硕士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参加过不少宣传活动,也有优秀的新媒体运营经验,所以想尝试一下这方面的职位。
尽管专业不太对口,不过对HR来说,接受一名硕士的简历并不算困难。
我好奇她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研究的化学,“化学和宣传岗位,我两边的公司都有投简历,哪边待遇好就去哪边吧。”她跟我说,自己没有倾向,两种工作都喜欢。
“现在不仅要跟自己专业的人才竞争,甚至要跟跨专业的大神们比拼啊。”我不禁有些感叹求职的内卷程度。
遗憾
其实,对于不少二三线城市或是小镇的学生来说,工作地点的选择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要么就回老家轻松点。所以当看到家乡的招聘岗位时,我就很自然地停了下来。
“你好,你们这边有没有适合文学专业的岗位?”不过,这家HR似乎对于文学专业有刻板的印象,直接回复说,“文学生不应该都去考公务员了吗?我们这次招聘的岗位好像没有文学专业的。”
因为是老家的单位,我并没有因为拒绝而直接离开,“我有比较强烈的回家工作欲望,想试试看可以吗?”接着我把自己的简历拿出来,尝试着把自己介绍给她。“可以可以,其实我们公司也有策划岗位,包括新媒体运营的部门,我可以帮你问一下,然后你先把简历留给我们。”
就这样,半天的招聘会,我一共投递出了五份简历,一份是运营策划的岗位,三份是专业不限的销售类或者储备人才,只有一份是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岗位,文学/新闻类管培生,这些岗位的薪资普遍在每个月五六千元,和自己的预期还是稍有一点差距。
不过,遗憾的是,从投出简历到目前为止,一周过去了,我暂时还没有收到任何一家公司让我去面试的反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