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赵素馥,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石桥市作家协会主席,高中教师,作品散见于《短篇小说》《中国女子文学》《扬州文艺》等报刊杂志。在全国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不同奖项。
当我看到《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征稿启事后,便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拿起了手中的笔,把自己与《贵州日报》的几十载情缘写出来。
年我考进了贵州师范大学。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当时的信息技术都不发达,能获取的信息量也非常少,要想尽快熟悉贵州,了解贵州人文地理、人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我买了一份《贵阳地图》和《贵州日报》。从此以后,每天读《贵州日报》成为我必做的事儿。
一天我看到《贵州日报》上有一个征文“你眼中的贵州……”,便动笔写了一篇《美丽的贵阳》投出去。用一张八分钱的邮票,放飞我的梦想。
参加征文这件事情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就是最要好的同学莉莉也不知道。因为在这之前,我通过《贵州日报》的投稿地址,已经陆陆续续地给《贵州日报》投了几篇,都是石沉大海,莉莉是坚决反对我再投了。
但是读《贵州日报》这件事情,我一直没有放弃。每个周末,我都会步行几站地,到报亭买《贵州日报》,其实更重要是我惦记着寄出的那些文稿,每次卖报的大娘从窗口把带着油墨芳香的报纸递给我时,都能感觉到大娘眼中的好奇。
一天中午,正在寝室休息的我,被隔壁寝室的王同学叫醒,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还没等我接过来,就被手疾眼快的莉莉一把抢了过去:“看看是哪位帅哥给你写的情书?”我脸涨得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的,莉莉拆开信封一看是一张报纸,报纸上刊登着我的名字和《美丽的贵阳》那篇文章。天哪,那一刻的惊喜是我终生难忘的,仿佛全世界的花儿都为我开放了!接着,我收到了两元钱的稿费。
更大的惊喜是在征文结束评奖时,我的这篇征文被评为二等奖。报社还专门为这次征文获奖的作者举办了一次颁奖典礼。可惜当时我正在参加学中的一次重要考试,没有到场。后来编辑部特意致信并附上30元奖金。在年,3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记得当时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几十元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坚持的意义,明白了通过不懈地努力,总是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懂得并坚信“一份耕耘,自有一份收获”。
一天,在报纸中间看见一则:“欲请一位大学生,为她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辅导功课”的启事。我很惊喜,便按照报纸上面的地址,找到那个学生的家。我被录用后,便开始辅导小女孩的功课。同学们得知我做了家教都非常羡慕,问我是谁推荐做家教的?我告诉他们,是《贵州日报》。是《贵州日报》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
年,我大学毕业,留在贵阳一所中学任教。在贵阳工作生活5年的时间里,每天我都会读《贵州日报》。虽然后来我随先生回到了辽宁老家。但是每次听说同事或朋友去贵州出差,我都会让他们给我带回一些《贵州日报》来读。
年是我大学毕业20年。同学们纷纷回到母校聚会。那天我一下火车,就买了一份《贵州日报》。看到《贵州日报》就像回到了家,感到好温暖。我要感谢《贵州日报》这份报纸,在我的少女时代,就曾经照拂过我。是《贵州日报》的编辑老师,激发和培植了一个大学生的文学梦,这份文学梦,照亮和伴随了我的一生,让我有了勇气去直面自己的脆弱,帮助我迈过了生命里的崎岖和坎坷,也让我终于圆了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
如今,我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负责本市作协工作,带领当地文学爱好者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现在我虽不在贵州工作生活,读纸板的《贵州日报》有些难,但是读《贵州日报》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感觉一天读不到《贵州日报》就觉得缺点什么,好在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每天工作之余,空下来的时间,我都会到网上查看到电子版的《贵州日报》。有些新闻不是最新鲜的,但是《贵州日报》仿佛是我的一位老友,陪伴着身在他乡的我。
读《贵州日报》不仅充实了我,也感染了我的家人和身边的同事。他们也常常阅读《贵州日报》,了解一下贵州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孩子在贵州读书、工作的同事,更是喜爱看《贵州日报》。他们从这张报纸中了解了贵州,爱上了贵州。
现在空时间我就动笔写点东西,也会把文章投向《贵州日报》。儿子常问我,妈妈你怎么那么喜欢读《贵州日报》。我说,我与《贵州日报》有着割舍不去的情感。希望这张报纸越办越好,可以感染到更多的人,开出更娇艳花儿,结出更丰硕之果!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
文/赵素馥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浩宇
文字编辑/李缨
视觉实习编辑/杨简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