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禹
说起绍兴,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桥水相连、白墙灰瓦的江南景象,大禹曾经在这里留下治水的印记,而越王勾践则从这里起兵伐吴,演绎了一场“卧薪尝胆”的春秋霸业。就是在这个有着千年古越文化浸润的江南水乡,成就了以兰亭“曲水流觞”为源头的书法之美,咏叹于“稽山鉴水”形成的唐诗文化,当然还有“无绍不成衙”的师爷文化。在诞生了王阳明、王羲之、陆游、蔡元培等大家的绍兴,行至今日,仍然有着令人迷醉的文艺感。年,散发着墨香的《绍兴日报》与绍兴广播台、绍兴电视台相继创刊和开播,30余年来,通过一篇篇报道和一档档节目记录着绍兴的古往今来。而在年,绍兴传媒又一次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由绍兴报业和广电机构共同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绍兴传媒集团(下称绍兴传媒),不仅开启了浙江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之先河,更是为全国媒体深度融合战略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样本。改革,这是一次不得不变的觉醒
谈及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委书记、主任、董事长、总经理冯立中表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还是发展之需,更重要的这是一次不得不变的觉醒。
绍兴传媒在实施媒体深度融合之前,与全国其他地市媒体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央媒和省级媒体有着天然的*策、资金和人才优势,县级媒体则凭借本土化深耕分得一杯羹。而前有中央及省级媒体的“降维打击”,后有县级媒体追赶,地市级媒体有着巨大“空心化”风险。与此同时,以绍兴传媒为代表的市级媒体自身也遇到发展瓶颈。改革前,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共有签约员工人,有4张报纸、3个频道、3个频率、3个网站、3个新闻客户端,在资源布局上,与大多数地市级媒体一样有着市场萎缩、媒体资源分散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每年亏损万元至万元左右,发展后劲不足成为绍兴传媒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在新媒体布局上,依然存在散、乱等问题,特别是两个主要的新闻客户端,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用户却只有十几万,不能不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布局虽早,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传统媒体的转型和破局突围的重要障碍之一。改革,成为绍兴传媒全体员工必须面对的生死局!构建全新生态体系,是实现破局的关键一招应当讲,所有的改革都是一次破茧重生,其主要目的不是把原有的都丢掉,而是要破旧出新,让本已“腐朽”的体制机制在新构建的生态体系齿轮的带动下,重新高速运转起来。
而对于绍兴传媒而言,所建构的组织、干部、薪酬、制度、产业和技术等六大生态体系,是否能够得以有效运行,在此基础上是否实现真融、快融,就成为组建绍兴传媒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合后的绍兴传媒首先从打造全新的组织体系入手,在明确行*、采编、经营三条业务线的同时,在采编序列设置调度中心、采集中心、编发中心、新媒中心、技术中心等五个二级采编中心。同时,按照“中央厨房”模式,新建全媒体供稿的时*要闻部、社会民情部、专题部、地方部等部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传播。如此大的动作,让原有49个内设机构精简至25个,不能不说是成效显著。
在完成组织体系建构之后,紧随其后的则是打造干部体系和薪酬体系,这两项改革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是所有改革中最难的。“改革的实施最终靠人,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人”。在冯立中看来,人的能动性是媒体融合实践的最大变量。对此,绍兴传媒通过不断讲形势、讲道理、谈思路,让每名员工做到心中有底,既要做好稳人心的文章,又通过坚持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做到“一碗水”端平,从而做好融人心的文章,同时也要做好聚人心的文章,用事业和发展聚人心。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心稳住,机构改革也得以顺利推进。改革后,中层职数由改革前的个核减至75个,中层岗位精简33%。全面实行部门定岗定编定经费,开展员工双向选聘,其中精简行*岗位35%,增加采编、经营一线岗位员额。与此同时,打破事业企业身份限制,以岗定薪、以绩取酬。考虑到原绍兴日报社、广电台员工的薪酬水平差距,对原待遇较高的保持稳定,对原待遇较低的逐年提高、三年并轨,所有员工薪酬体系日常完全统一,年终体现差异。有了人心所向,就有了奋斗方向。对此,绍兴传媒坚持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出台采编协同制度等60多项制度,以制度管理人促发展。同时,围绕传媒产业链、传媒生态圈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体系,把原下属26家公司清理整并为10家全资子公司,并积极拓展会展、文创、旅游、体育等新兴产业,尤其是新组建的会展公司已成为绍兴会展业的“金字招牌”,每年营收超亿元,净利润超千万元。在此基础上,绍兴传媒将打造技术体系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计划总投资14.5亿元建设绍兴传媒新大楼正式开工;投资万元采购5G+4K的超高清电视转播车,实现从数字标清电视转播技术跨越到4K超高清电视转播技术;投资万元建设数字媒资系统,以云计算和音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历史音视频资料的集中管理和快速利用;积极推进报业印刷厂的整体搬迁改造,更新印刷设备,确保报纸印刷质量和出版安全。每个生态体系的设计和运行,都成为绍兴传媒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年,绍兴传媒实现了全集团扭亏为盈,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仍实现营收4.04亿元,增长2.5%。融合,成为绍兴传媒实现赛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持续创新,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地市级媒体融合的样本中,报纸与广电合并运营的案例并不鲜见,前有牡丹江、佛山和成都传媒集团“报台合并”的积极实践,后有浙江等省份的地市级媒体也在试行,但其运行效果如何?应当讲,目前大部分案例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甚至已经出现了“合后又分”的状况。
“报台合并”并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复杂的*策、人员安置、薪酬以及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里既有内容创作与媒介属性的差别,也有两个单位的经营成效和人才储备以及技术含量的差别。总之,目前全国“报台合并”的实践还难言成功,是否会成为融合的主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顶层设计是否合理和推进力度及决心是否强大。显然,绍兴传媒在改革之初就认识到融合的困难程度,紧紧抓住《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精髓,通过构建全新生态体系打造新传播体系和端口,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时间,并在融合实践中实现了弱者变强、强者多元。融合改革后,绍兴传媒全新打造的“越牛新闻”客户端,上线仅一年多用户量从12.6万骤增至万,一举进入全省乃至全国新闻客户端前列,荣登“中国媒体客户端最具影响力50强”。“越牛新闻”年度实现营收万元,连续两年比上年同比翻一番。在此基础上,集团员工收入实行统一的薪酬制度后,原来收入较低的广电员工收入平均增长20%左右,原来收入较高的报社员工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也为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收入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包括澎湃、封面等新媒体实现了较好的收益,以及前段时间《新京报》主动将报纸版面缩减为周一至周五出刊,也代表着其新媒体收入足以达到补缺的程度。而作为地市级媒体而言,绍兴传媒年的新媒体营收目标是万元,就集团收入占比而言还不算高,但融合改革仅仅两年,已经算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成绩。绍兴传媒业确立了移动端优先的原则,并努力将新媒体端创收逐渐发展成为集团营收的主阵地。应当讲,绍兴传媒的改革实践,仅仅是迈出了融合创新的第一步,但其取得的成效已经得到全国众多媒体和管理机构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