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岸
在朋友圈获悉《桂林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华诞,我又想起桂林日报社老办公大楼外那个投稿箱,里面曾经装着我的青春梦想,心中满是感激与祝福。
这是一张生长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纸,有幸与之结缘,在我学生时代。那时,我是桂林榕湖边桂林师专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学的专业叫“汉语言文学教育”,准备走上讲台当一名语文老师。
可是,学业之余,我却不太安分,总想写点小东西。写了,自然想找个报刊发表,让自己的名字从歪歪斜斜的手写体变成工工整整充满诱人油墨香味的铅字。那时候,学生基本上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腰间挂一个“BB机”,像我这样一个大山穷学生,投稿只能用方格信笺一个字一个字工工整整抄写,装信封,贴邮票,连自己的梦想一起投递到一个已知地址、却不知结果的地方。
有一天,我路过桂林日报社时突然发现报社大楼外有一个投稿箱,这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我心里瞬间照进了希望之光。那时,桂林日报社位于榕湖北路1号,离我就读的学校步行十来分钟路程,给《桂林日报》投稿,步行将稿件投入投稿箱即可,不但能省去邮票钱,还能亲手将稿件送到报社门口,感觉距离能见报的希望又近了很大一步。
从此,我对《桂林日报》多了几份
我不知道,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投稿箱里的信封几乎每天下班前都被取走,这让我很感动,感激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盼得到尊重,钦佩这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执着与敬业。后来,我到一家报社谋生,每次收到来信,总是一封封拆开阅读分类,不敢有半点怠慢,因为我从那个投稿箱体会到作者、读者需要得到尊重,以及该怎么尊重作者与读者。
耕耘期待收获。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我几乎都要跑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刚送到的当天的《桂林日报》,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逐条认真翻一遍,看看有没有“陆波岸”这三个字。如果没有,老老实实回去继续上课,没有课的时候再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好好阅读,看看报纸上有什么栏目,每个栏目有哪些文章,这些文章怎么写,一心想照别人的葫芦画一个属于自己的瓢。
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学新闻,学校没有这门课程,就自己摸索。有一次,为了给《桂林日报》写一条关于整治城市“牛皮癣”的稿子,我放学后从桂林火车站一路步行到南门桥头,把中山南路这一段共24个电话亭上粘贴、喷写的所有办证小广告一个不落地统计下来,后来写了一条稿子《整治城市“牛皮癣”“办证”广告要清除》,被《桂林日报》采用。还有一次,《桂林日报》对城市养狗问题展开讨论,我用了好几天时间到桂林市各个休闲场所蹲守观察,写下稿子《城市养狗难让游客玩得开心、放心》被《桂林日报》采用。直到现在,我都佩服自己当时那份傻傻的认真劲,真心感谢《桂林日报》给一名有梦想的学生一方平台。
班主任朱明秋老师知道我从贫困大山出来,家庭条件不好,日子比较艰难。一个寒假临近,她主动借给我块钱,让我买车票回家,剩下的再给家里买点东西。不久,她把我的情况推荐到《桂林日报》一个求助栏目,寻求爱心资助。当时,《桂林日报》有一个栏目不定时刊发需要帮助的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寻求社会爱心资助。很可惜,我现在找不到那期剪报,具体栏目名称一时想不起,实在遗憾和抱歉。
很快,一位爱心人士到学校来找我,说可以给我提供帮助。在学校的一个小湖边,我们谈了大概半个小时,我最终谢绝了这个爱心人士的爱心资助。我想,大山里的日子确实艰难,但大山孩子不应该在困难面前轻易低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向人伸手。我坚信,有家人的支撑,自己勤工俭学、省吃俭用,日子再难都会熬过去。
但是,这件事让我感到了温暖,感到社会的温暖,感到《桂林日报》所肩负和履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以及这份责任与担当给了我这个茫茫人海中微尘般存在的穷学生三春般的温暖。
从榕湖边毕业已经多年,混迹新闻行业也很多年,但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我多次和《桂林日报》《桂林晚报》的朋友提起这些往事,还专门到桂林日报社大楼外找那个投稿箱,想把它拍下来,感激那个投稿箱及这份报纸曾经给我的激励与温暖。可惜,在信息化时代里,那个投稿箱已功成身退,唯有那份激励与温暖之光依然照亮我心。
现在,纸媒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浪淘沙中有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包括《桂林日报》在内的传统纸媒,与生俱来所承载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永远是难能可贵的,这份责任与担当不哗众取宠,不求刷流量,不求博人眼球,而是作为一名良师益友,始终默默激励和温暖着每一位读者与作者,甚至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份子,给贫寒以温暖,给无助以力量,给梦想以阳光,包括我这样微尘般可有可无的贫穷大山人。
走过千山万水,回望来时路,灯炬依然照初心。感激那个投稿箱,祝福《桂林日报》!
本文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