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中医黄帝内经有四
TUhjnbcbe - 2024/3/14 13:43:00

#*帝内经里的养生名言#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中医?《*帝内经》:有“四种过失”需要避免。

我们知道,中医诊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辨证论治是也。

中医和现代科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信息为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利用主观的判断以得出诊治原则。至于方药,反倒是“皮毛微末之技”了。

既然中医的诊治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自然就受到医者各方面的条件所影响。比如中医历来就讲究“大医精神”,认为医生应该有“医者父母心”,才能更好地全方位为病人着想。至于诊治之中,虽然有“望闻问切”四诊法相参,但总归就是一个原则:以有常衡量无常。

也就是说,只有先知道什么是正常,才能对自己获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点,就像工匠手中的“绳墨”,无绳墨不能直。没有正常的标准,也就不可能得出准确的异常判断。

所以,说中医很容易吧,也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人根据四诊都会获得这样那样的信息。只不过能否将这些信息合理取舍,就需要非常熟练的技巧与娴熟的经验了。因此,说中医的难度极高,也是非常准确的。历代医家多如牛毛,而名医、上医有几?

想要做好一个优秀的中医,尽管条件非常之多。但总归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早在《*帝内经》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少出错误、少犯过失。

《素问.征四失论》就明确指出,中医常犯的“过失”有如下四种,如果全能避免,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

1、不知阴阳逆从之理:

阴阳学说,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基石。无论诊法方药,都离不开阴阳。对中医的“诊”而言,阴阳的逆从关系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什么叫阴阳的逆从?举个简单的例子,春得秋脉,这就是阴阳之逆,春得弦脉,这就是阴阳之从。逆者亡而从者昌。

为什么说春得弦脉就是从、而春得秋脉是逆呢?这其实就是五脏五行的生克关系所决定的。春气应于肝,肝脉当弦。秋气通于肺,肺金克肝木。这就是所谓的“克”,也就是逆了。

2、离经叛道,以妄谬为神:

按照内经的原文,是“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之说。也就是说,跟随老师学习时不用心,不相信师傅的言传身教,随意妄行一些所谓的奇淫巧技。以杂为正,喜欢用一些荒谬的言论来博取眼球、哗众取宠。对于针砭的使用随心所欲等等。

这些行为,也是容易出错的。中医历来重视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经验,是前人宝贵的知识财富。而信口开河的谬论,无非就是故弄玄虚而已。这也是不利于辨证论治的过失之一。

3、不善于比类自明:

这一点主要还是针对医者的技巧而言。内经的原文是”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

也就是说,对“病”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统筹。无论是病人的身份地位、起居环境,还是贫富贵贱、性格饮食等等,都会影响自己对病情的判断。

例如,同样是发热,富贵之人更多膏粱厚味所致,贫贱之人则更多风寒外感所致。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信息都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一一兼顾,自然就容易出错了。

4、四诊不全,以切脉为务:

这个弊端其实古已有之。中医的诊断方式本来就是“望闻问切”四诊缺一不可。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种以“诊脉”为神巧“的做法。见到病人之后,第一做的就是抓住寸口诊脉。

对于病人发病的原因、心理情绪是否正常、起居饮食是否合理,有没有外伤蛇虫接触都漠不关心。只根据寸口诊脉,以彰显自己高超的诊脉技巧。然后信口开河,随意搪塞敷衍,这种行为也是过失之一。

所以,一个好的中医,先不论其是否真有高深的医术,上述“四种过失”必然是全部要避免的。只要存在其中之一,都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

因此,中医诊断看似就是望闻问切而已,每个人都能做到,但真正使之于证,则需要更大的细心与全方位的推演才能做好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中医黄帝内经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