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宁波有一位名叫张爵谦的老汉,来到上海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篇寻人启事,据说是老人的次子已经很多年没有消息了,因此便想通过登报的方式,让次子知道家人正在找他,希望他早点回家团聚。
随后,报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老人,让他先等几天,有情况就会马上通知他,这几天老人的心情忐忑又激动,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对儿子非常思念,恨不得立马就能见到儿子,但找了这么多年,每次都失望而归,这一次真的会有儿子的消息吗?
时间过去了许久,那则寻人启事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老人叹了口气,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果,然后,老人打包好行李回家,回到家后,看着空荡荡的房子,他的心中思绪万千……
图寻找张人亚的寻人启事
年,老人走上一座山岗,在一棵大树旁边坐了下来,布满皱纹的脸上一脸忧愁,在他的身后有一座合葬墓,里面是他的次子和儿媳妇,因为儿子十多年都没有任何消息,老人只好接受,他可能不在了的事实。
让人好奇的是,这座墓碑上写的是:“泉张公墓”,而不是“静泉张公墓”,这是很明显的错误,按道理是不应该弄错的啊,眼看着太阳就要下山了,老人突然站了起来,拿起锄头,朝着坟墓走去,脸上露出难掩的悲伤,紧跟其后的还有几位拿着锄头的中年男子。
来到坟墓前,老人从带来的篮子里拿出黄纸红香点燃,对着坟墓拜了三下,随后,对大家招呼道:“动手吧,就是这座坟了!”不一会儿,在大家的努力下,坟墓被打开了,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现场的人看见这一幕,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当老人打开棺材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口空棺。
图泉张公墓
里面没有尸骨,只有一个被油纸包裹着严严实实的东西,众人连忙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里面的人呢?”这句话似乎勾起了老人痛苦的回忆,他失落地回答道:“这是我儿子让我帮他保管的东西,他说这是国家的东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他还是没有一点消息,我想帮他物归原主。”
老人说完,便将包裹打开,检查里面的东西是否完好,幸运的是,当初他特地用防腐的油纸保存,因此里面的东西依旧如初,这时站在他身后的邻居,看见里面是啥后,目光从平淡到震惊,他大声说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的胆子太大了,这种东西你也敢藏这么多年,快上报中央!”
那么,被老人藏起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才会让邻居这般吃惊,以至于要惊动中央呢?这还得从老人的儿子张静泉说起。
张人亚——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生于年,浙江宁波人,是张爵谦的次子,家中的生活不穷不富,还算过得去,家里不仅有几亩田,父亲还炒得一手好菜,因此父亲在农闲的时候,还会帮别人炒菜,赚点小钱,改善生活质量。
张爵谦因为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他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书,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欺负、看不起。后来,当张人亚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将他送到了霞浦学堂上学,刚好这个学堂是他亲戚张范和开的。
图张爵谦
值得一提的是,张范和虽然是秀才出身,但是思想一点都不封建迂腐,反而他还信仰三民主义,常常会在授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而这也成为了张人亚的思想启蒙。因为,父亲常常向子女输出: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言论,所以张人亚每次上课都很认真,成绩也很优异。
张范和觉得张人亚是个可塑之才,便建议张爵谦带他去县城里读中学,一定会有前途的。父亲一听,先生对儿子的评价这么高,一时高兴得找不到北了,还扬言: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张人亚读书。就这样,张人亚来到了县城读书,上了初中后,就像张范和说的那样,前途不可限量。
初中毕业后,父亲已经没有钱来支撑昂贵的学费了,懂事的张人亚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告别家人,去了上海发展,虽然读过几年书,但他没什么手艺,在繁华的上海竟找不到适合他的工作,所以他只能从学徒开始做起,后来辗转多处,他来到了一家银楼当学徒。
图张静泉
张人亚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制作一些金银首饰,也说不上多轻松,在这期间,他遇到了同样在银楼工作的顾玉娥,那时他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一眼他就喜欢了顾玉娥,后来,两人日久生情确定了关系,并在上海结为了夫妻。
二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不过这份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破灭了,结婚没几年,顾玉娥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张人亚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那段时间,他整日都沉浸在悲伤中,常常想起和妻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后来,因为他始终没有办法忘记妻子,便再也没有谈论过婚事了,每天都将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过得很充实,但唯一少了的就是,每天迎接他回家的妻子,现在只有他孤身一人身处上海了。
在上海的那几年里,张人亚通过一些进步书刊,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后又被当地的革命组织注意,年4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份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当时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图银楼老照片
加入组织后,张人亚利用他银楼学徒的身份,掩护自己,宣传革命,而那时他工作的地方,是上海法租界一家小有名气的银楼,但当时上海的资本家利用权力,搜刮百姓的利益,当地百姓过得苦不堪言,但又不敢站起来反抗,只能硬撑着。
组织工人罢工和资本家谈判
为了维护百姓的地位,上海工人俱乐部成立了,而这座俱乐部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张人亚,当时,在上海从事金银业工作的工人有余名,众所周知,金银业靠的就是传统的手艺活,因此资本家并不看重员工的文化,只要你有手艺就可以了。
因此,这些工人普遍都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资本家才会将主意打到他们身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工资待遇却少得可怜,打个比方说,张人亚是以一名学徒的身份进入银楼工作,期间必须要经历五年的学徒期,当学徒期满了之后,他还需要在这里免费工作一年,才能够拿到工资。
很明显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被压榨得死死的,工人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张人亚为了改善工人的地位和处境,带领当地的工人开展了许多工人运动,以此获取和上海资本家谈判的机会。
图工人运动
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此次会议上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且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一系列的重要决议,在会议结束后,党中央按照规定印成一批小册子,将它们分发给党员,而张人亚手上就有一本。
10月,张人亚离开金银业。
这年,张人亚领导了余名工人持续了近28天的罢工,为的就是和上海资本家进行谈判,此前工人俱乐部向各大银楼公所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加工资;
二、将学徒年限缩短;
三、星期天必须固定休息;
四、废除包工制;
五、认可工人俱乐部的存在。
面对工人俱乐部提出的这些要求,上海资本家并没有理睬,他们认为,工人是等级最低的职业,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他们完全没将这次工人运动放在眼里,张人亚也看出来了这点:资本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要求。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罢工运动就此展开,整个上海余名工人全部罢工,一时间让上海的金银业进入了瘫痪,这下资本家有些慌了,但他们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工人此举只是虚晃一枪,后面就会不了了之。
图张人亚(前排左二)
但资本家还是低估了工人们的决心,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转眼间就过了28天,还有两天就一个月了,这么久以来,金银业的瘫痪给资本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最后,资本家只能同意工人俱乐部提出的要求。
但为了杀鸡儆猴,便将此次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张人亚开除了,即便如此,张人亚的心里还是很高兴。虽然自己失业了,但成功维护了工人的地位,这样就足够了,不久之后,张人亚就被党组织安排去了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作。
随后,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张人亚又担任了苏区出版局局长、印刷局局长,在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地工作,每次都能够圆满地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前往莫斯科进修
图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年,随着我党革命部队的不断壮大,中共中央急缺优秀领导人才,因此党组织便决定派一些出色的同志,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其中就有张人亚,根据党的指示来到莫斯科后,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学习是免费的。
在这里,他不仅不用上缴学费,反而每个月还能领一些钱,除此之外,衣食住行都是不需要担心的,他们在这里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人亚在莫斯科学习的那段时间里,呆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那里有许多被国民党反动派禁止翻阅的书籍,在这里他可以看个够,所以只要他一有时间,就会泡在图书馆里,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
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原本在莫斯科学习的时间定的是三年,但因为国内的革命形势过于严峻,不久后,张人亚等人就全部收到了回国的命令。回国后,张人亚马上开始着手组建中共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并担任部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工人运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年,蒋介石拿到了国民党实权后,因为忌惮共产党会影响他的地位,便不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开始对共产党实施“清党”的政策。并在年的时候,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时间整个上海都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
不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都被国民党疯狂屠杀,给我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那个时候,只要被国民党发现,你身上有关于共产党的东西,那绝对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党组织立即下达指令:我党人士,全部隐藏身份转到地下。
图张人亚所藏《共产党宣言》
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张人亚却有些为难了,人可以隐藏,但有关于共产党的文件可就难了,如果将它们全部销毁也不行,在这些文件中最重要就是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
冒险回到家乡,让父亲帮忙保护文件
这是很重要的文件,说什么也不能被国民党的人发现,因此他作出了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将文件带回老家,让家人帮忙藏起来。
年,张人亚回到了老家,怀里还带着一包东西,父亲看到是他回来后,激动地说道:“这么多年了,你终于舍得回家了。”张人亚听见父亲的声音,顿时红了眼眶,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孔,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父亲安生地过了半辈子,如今还要麻烦他。
但他现在已经被国民党通缉了,这些东西放在他身上太危险了,自己唯一能信得过的人只有父亲,思索一番后,他将包裹塞到父亲手中,内疚地说道:“父亲,这里面的东西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是共产党的东西,您一定要妥善保管啊!”
张爵谦见儿子这么严肃,虽然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他坚定地回答道:“放心吧,我一定会帮你好好保管的,不过,我需要藏多久呢?”张人亚看了一眼父亲,说道:“到时候再说吧,过段时间我就会和你联系。”
图张人亚故居
随后,张人亚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家,张爵谦看着儿子慢慢模糊的背影,心中愈发不安,但他还是按照儿子的意思,将包裹处理好,既然这个包裹这么重要,那就一定不能被发现端倪,必须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东西藏好。
几天后,张爵谦的邻居都知道了,他儿子在外面没了的消息,纷纷跑过来,让他节哀顺变,后来他特地修了一座合葬墓,说是合葬墓,但实际上张人亚的是一口空棺,趁着没人的时候,他赶紧将包裹偷偷放了进去,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了那里。
因为张爵谦知道里面的东西很重要,所以他特地用防腐的油纸包裹着,防止里面的东西会损坏,后来他想这只是权宜之计,儿子其实并没有去世,便没有将张人亚的全名刻在碑上,只刻了“泉张公墓”,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再也没有等到张人亚回家,甚至连他的消息都不曾收到过。
张人亚在离开家后,担任秘书处的内部交通科科长,在任职期间曾经躲过了敌人好几次搜查,从没出现过错误,一年后他被调离上海,离开上海后,他来到了安徽芜湖,在芜湖开了一家金铺子,表面上是收购、出售金银饰品,实际上是中央经费的中转站,店里的收入全部都上交给中央。
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张人亚离开芜湖,转移到瑞金,期间他先后担任过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印刷局局长等职。
年12月23日,张人亚从瑞金前往福建检查工作,可是在路途中,因为旧疾复发不治身亡,那年他才34岁,而家中的父亲还在等着他回家。
图《追悼张人亚同志》
年,《红色中华》专门为张人亚发表了悼文——《追悼张人亚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张人亚被称之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由此可见中央对他的重视以及惋惜。
张爵谦苦等儿子二十多年无果,决定将文件物归原主
转眼间,新中国就成立了,张爵谦还是没有等到儿子回家,四处打探也没有他的消息,他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半点踪迹,于是张爵谦就想到了登报找人,便立即前往上海的报社,弄完寻人启事后,他的心一直都是悬着的,他祈祷这次一定要有儿子的消息。
但结果不尽人意,在上海等了许久,都没有儿子的消息,想着自己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去了,可是那件事情还没有解决,自己怎么也不能安心,那是共产党的东西,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将东西还给共产党了。
但是,他的年纪已经大了,这么大的工程靠他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因此他将情况和邻居说了一遍,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将东西挖出来物归原主,邻居们听后,都表示愿意帮忙,这些有了开头众人一起挖墓的那一幕。
图《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
打开包裹,里面放着一些文件,摆在最上面的小册子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邻居看后,脸色大变:“这种东西你都敢藏,快上报中央!”张爵谦看见邻居这么激动后,才知道这些文件的重要性,立即回家将它们整理好,这个包裹里面不仅有许多文件,还有多本书籍,幸好这些东西没有损坏,毕竟它们可是儿子的心血啊!
随后,张爵谦写信给三子张静茂,让他赶紧回家一趟,家里有事情让他办。张静茂回到家中后,父亲将事情原委和他讲了一遍,然后将整理好的文件交给了他,让他交给上海政府后,转身走进了房间,拿出了张人亚的照片,说道:“这个你也拿去交给上海政府吧,我留着已经没用了。”
做完这些张爵谦整个人都轻松了,他终于完成了儿子交代的事情,可是唯一遗憾的是:这么多年都没有儿子的消息,他的心里,开始接受儿子已经不在了的事实了,当初他还抱有希望,如今新中国也成立了,他已经没有理由欺骗自己了,两行清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图张静茂
年,党组织为了征集上海工人斗争的史料,成立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为此还特地刊登了一则启事,张静茂看见后,立即将张人亚保护的东西交给了上海组织,组织在鉴定完真伪后,立即向中央进行了汇报。
后来,史料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从中挑出了多件和工人运动有关的文件,其余的全部还给了张静茂,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管,这些东西都十分珍贵。又过了几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张静茂就将剩下的东西全部都捐献了出去。
那时,筹备处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本来是要给张静茂一些奖金的,可是他谢绝了,后来根据统计,张静茂捐赠的文物中,有二十一件一级文物、四件二级文物、九件三级文物,还有两件未评级的藏书,可以说是非常珍贵了。
图上交的文物
年,张爵谦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还念着张人亚……
年,中央档案馆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件,作为珍贵档案,全部收录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中。
年,张人亚的亲属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那篇《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才知道张人亚已经殉职的消息,遗憾的是,张爵谦最后都没能见儿子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