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首载于黄帝内经的浮脉,它的形态原理
TUhjnbcbe - 2024/7/12 9:21:00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唯独“切诊”最为人们所熟知。广义的切诊应该包括不仅有切脉,还有触摸体表脏器的意思。但是由于切脉辨识度十分之高,所以在老百姓的眼里切脉乃是判断中医大夫水平高下的直观判断。那么脉诊有和奥妙之处?今天我们从浮脉开始,由浅入深,慢慢揭开脉诊的神秘面纱。

浮脉,首载于《黄帝内经》,书中这样说道:“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秋冬而脉浮大”“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等。

由此至少可知:一、浮脉源远流长为古医籍中最早出现的脉象;二、此时浮脉与“毛脉”并称,阅读古代医籍时要注意;三、浮脉主肺,与秋气相应;四、浮脉早期描述为“厌厌聂聂,如落榆荚”,“不上不下,如循鸡羽”等。

此后历代医家对浮脉的论述不断丰富,《难经·十五难》中有载,“秋脉毛者”及“脉之来,轻虚以浮”,《崔氏脉诀》载“如水漂木”。《脉决精要》载“如捻葱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晋太医令王叔和在《脉经》中的论断,即:“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一观点基本奠定了浮脉的切诊时医生指下脉形的特点。

清代医家张璐在《诊宗三昧》中指出:“浮脉者,下指即现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基本是对前人切诊浮脉指下感觉的进一步细致描述。由于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就不一一赘述了,现代的《中医诊断学》教科书删繁就简,总结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前面讲述浮脉的脉形,光知道什么是浮脉只是个开始,那么浮脉是如何形成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载于黄帝内经的浮脉,它的形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