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旅居西安的国际友人来说
西安
是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古城
24日,当他们走进西安国际港务区
了解到中欧班列“长安号”
给西安、给”一带一路”国家
带来的发展变化后
顿时惊讶不已
纷纷感叹西安
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如此“吸睛”
惊叹
从集装箱到流水线
2月24日,“搭上长安号感受西引力”国际友人走进西安港务区活动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承办,西安国际港务区协办。
活动邀请了近20位国际友人参加,他们当中有西安高校的外籍教师及留学生、有参加西安抗疫的国际志愿者、有用镜头记录西安发展变化的视频博主,有从事跨境电商贸易的企业家、还有开办美食餐厅的商人,来自美国、德国、埃及、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捷克、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
西安国际港务区
是“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陆港
是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
稳定贸易通道
↓↓↓
活动的第一站是乘车参观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始发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西安国际港站。当大量的集装箱和载重卡车进入视野,货物运输繁忙有序的景象让不少国际友人惊叹,纷纷赞叹西安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贸易方面也做得很不错。
在参观“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看到充满高科技的车载电视、冰箱生产线时,一位国际友人表示,如果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将西安的电子科技产品运往他的家乡销售,会大受欢迎。
高兴
秒变“大厨”制作biangbiang面
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参观时,当得知这里的面粉来自哈萨克斯坦,几位中亚国家的留学生兴奋地说,家乡的亲朋也吃着同样的面粉!说完,他们还一起在油脂生产展示车间合影。两位来自东欧的外教表示,自己在西安也购买过这家公司的产品,作为消费者,很高兴能到企业来参观。
在这里的餐厅,国际友人们还秒变“大厨”,一人面前摆一张桌子,戴上绿围裙、黄帽子,体验制作biangbiang面: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抓起揉好的半成品面块抻长,在“案板”上连甩几下,一时间大厅里响起一片清脆的“啪啪”声。待锅里的水沸腾后,下面煮开,然后放入青菜再煮开,最后捞进大碗,浇上配好的佐料以及西红柿鸡蛋或者炸酱,一碗香喷喷的biangbiang面就做好了。由于常年在西安生活,国际友人们娴熟地使用筷子,边吃面边说:“好吃,香!”“嫽扎咧”。
最后一站是参观港务区一家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并在这里举行中外文化沙龙。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名叫元朝辉,他与哈萨克斯坦籍的妻子阿妮塔借助“长安号”打造跨境电商销售平台,他们成功创业的故事赢得了在场嘉宾的赞许。
之后,多位国际友人上台
分享在西安
生活、工作、创业、学习的亲身感受
讲述各自的“西安故事”
艾小英
来自埃及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
“西安有非常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90后”,艾小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为喜欢,她主动担当起传播陕西文学的使者,曾将《贾平凹散文选》等多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
艾小英说,虽然自己在西安生活还不到两年,但毫无疑问西安是她最爱的中国城市,因为:“西安和我的家乡开罗一样,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很厚重的历史留存。通过今天的参观,我看到了西安一流的科技公司,看到西安国际港站进行着繁忙的贸易,‘一带一路’成就太震撼了!我今天看到的是西安的未来,西安有非常好的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蓬勃发展的西安。”
德福
来自印度餐厅经营者
了解中国,从西安开始
德福(DevRaturi),我们并不陌生。西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刊发的那篇文章——《“没在年离开中国,我并不后悔”》,使得印度人德福在西安的故事传播深远。
“我已经是老西安人了!”德福告诉大家,他已在西安生活7年,自己的两个孩子长相很“印度”,但他们的谈吐、饮食、衣着等习惯很“中国”、很“西安”。辗转了中国20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定居西安。谈起未来,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在印度开一家中国文化交流餐厅,名字就叫“长城”,大厅里用模型搭建出长城的形状,门口摆放上李小龙练中国功夫的雕像……““我要让更多印度人了解中国文化、西安历史。”
马库斯·迈耶来自德国视频博主“西安给我一种归属感”
“年,我第一次来到西安时,便立刻爱上了这座城市。”德国人马库斯·迈耶说,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与妻子定居西安。他的妻子是西安医院的教授。“西安给了我一种归属感。”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爱,马库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共同创建了VivaXian,“我们有摄制组,并配备了高端相机和无人机等专业设备,通过视频拍摄,记录着在西安生活的点点滴滴。”
杜布阔娃·奥莉卡
来自俄罗斯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
”西安人性格沉稳、大气“
“西安本地的文化非常厚重丰富,不止是一个两个三个名胜古迹,这里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杜布阔娃·奥莉卡专程精心制作了PPT在沙龙上和大家分享。她将认知中的西安按照地域特点、历史因素、国际视角一一展示,认为西安人的性格有沉稳、大气的特点;而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敢于创新、勤于思索的年轻人则成为新西安人的代表。
马文轩
来自哈萨克斯坦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年底,西安疫情期间,身为防疫志愿者的马文轩因为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很多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他。
马文轩说自己来中国8年了,对西安很深的感触就是发展速度特别快。马文轩还聊起了和中医的渊源。他说:“我父亲是一名针灸师,我从小就看着他用中医帮助周围的患者解除痛苦,切身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特别想通过在中国系统的学习后,日后从事中医康复治疗工作,推广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