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昨
石树林
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这样快过去了,过去经历过的许多事情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三件往事却让我刻骨铭心,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01
部长点名
张祖福是我在岳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时的老同事,我同他一相识就曾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年下半年,我刚调到县委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先是到湖南省委党校进修了两个多月,然后回部里上班。张祖福虽然年纪大不了我几岁,但他这时已经是宣传部的老资格了,几年前就调到了部里工作。他是“文革”前的老高中生,文笔很好,写得一手好文章,部里笔杆子除了钟敬怡、罗作谦老师,就算他最硬了,领导的报告和重要文章很多都出自他的手笔,加之他这个人为人朴实坦荡,重情重义,很得部里领导的赏识和同事们的喜欢,我也非常敬重这位老兄。
大约是这年的九、十月份的一天下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树先亲自召集部里几个领导成员和有关人员开会讨论他的报告稿,部里几个平时写材料的同志都参加了这次讨论,我也被叫去了。当时,全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姓“社”姓“资”的争论一直在困扰着人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也是举步维艰。县委要求宣传部的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问题。王部长准备亲自下去作宣讲,他提前委托张祖福跟他准备了一个讲稿,实际上也是为整个宣讲活动提供一个纲要。
那时候,领导们对报告稿的要求特别高,在讲之前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研究,修改通过以后才能开讲。王部长召集我们开会就是讨论他的这个稿子。先是由张祖福把稿子念了一遍,然后大家讨论发言,提出修改建议。很多同志都先后发表了意见,大都充分肯定了这个报告稿子写得很好,也有的同志提出了一些美中不足的技术性问题,建议再作点修改。看来报告稿很快通过是不成问题的了。我在参加讨论时,虽然一边在认真听大家发言,一边在琢磨报告稿上的内容,心里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我才到部里来上班没几天,年纪又最小,当时才20几岁,很多东西都还不是很熟悉,也就没有准备在会上发言。
谁知道等大家刚一讲完,王树先部长就点名说:“小石,你也谈谈看法吧?”我心里很清楚,王部长当时之所以会点名要我发言,主要并不是寄希望于我能谈出点什么东西,而是出于对我这个新来的同志的尊重,同时也很想试试看我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我来部里后他还没有单独接见过我。我说:“我就不说了吧?”王部长说:“你还是谈谈吧!”既然部长硬要我说,我就说吧。我在发言中也对报告稿给予了恰当的肯定,并且简要地总结出了几个特点,接着重点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时间久了,我现在也记不清楚当时讲的是四个什么问题了,反正都是一些比较大的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还记得是建议调整一下报告的框架结构。如果按照我的这个建议,整个报告小修小改是不行了,必须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重来一个。
我讲完后,会场里一时沉默。很快,王部长讲话了,他问大家:“你们觉得小石说的这个意见怎么样?”很多同志都说:这些建议好是很好,只是修改的工程太大了一点。大家都用为难的眼光望了望张祖福。王部长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小石的这个建议好,那么就请祖福同志再辛苦一下,参考小石的意见还搞一遍吧!”大家都表示赞成,张祖福也只好无奈地接受了。当天晚上,张祖福又开始了加班加点搞第二稿,由于上一稿很多材料都还可以继续用得上,第二天他又搞了一天一晚就很快完成了任务。第二稿进步很大,送到王部长看后评价很高,几个副部长传阅后很快就通过了。过了两天,王部长用这个稿子在县直卫生系统作了第一次宣讲,由于报告稿的基础很好,加之王部长本人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手中又掌握了许多基层的生动实例,报告一炮打响,在整个县直机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下子来部里请他作报告的单位络绎不绝。
事后,部里领导和同志们都很高兴,可这个时候不知怎么搞的,我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不时还多少有点儿后悔,觉得自己太幼稚了,当时不应该那样一下子提出那么多条修改意见,心想祖福老兄是部里的台柱子,我一个刚来的后生仔,什么都不懂,逞什么能,竟然在会上把他的东西给否了,弄得他当时很尴尬,沒面子,担心张祖福会对我有看法,弄得不好甚至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关系。
过了大约十来天,一天傍晚,天下着雨,张祖福又要留下来加班,他晚上是在食堂里端的饭吃的。我当时家属还没有进城,就临时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张祖福看见我后便问:“小石,你那里有酒吗?”我说:“好像还有一点点,是上次脚扭伤了揉后剩下的。”张祖福说:“拿来。”我就把那个酒瓶子送到了他的办公室,并陪他坐了一会儿。张祖福一边吃饭,一边笑着对我说:“小石啊,你这个呷的,你到部里来了几个月了,我到上次才知道你的脑袋瓜子那么好使啊!思路特别清晰,逻辑也很缜密。”我知道他说的是上次讨论报告的事情,连忙说:“实在对不起,上次是我在老兄面前班门弄斧了,不好意思!”张祖福却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个单位就是要这个样子,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听他这么一说,眼睛一亮,心里轻松了许多,以前的那些担心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大约是第二年,张祖福由于德才兼备,组织上提拔他到五垸公社担任党委书记,不久又安排到公田区担任区委书记。年机构改革,干部队伍要求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张祖福又被选送到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深造。他去的第二年,我也破格考入省委党校理论干部培训班读书,大专起点,学制两年,考试成绩合格发给本科文凭,毕业后回地市委党校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工作。我们一起同在省委党校学习,虽然班次不同,但下课的时候经常能够互相看得到。
年上半年,张祖福从省委党校毕业后,提拔到岳阳市郊区担任区委副书记。当时的区委书记是李志成,曾担任过岳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祖福以前还和他同个一段时间的事。张祖福才华横溢,实践经验也很丰富,还在省委党校深造了两年,又有过去的老领导的了解和支持,他一到任,便如鱼得水,工作起来十分应手,在区里干部群众中威信很高。这年年底我也从省委党校毕业返回岳阳,先是安排在升格后的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担任教员,第二年上半年地市合并,我又被调入市委讲师团担任教员,任教研室副主任。工作不到半年,张祖福跑来看我,说现在郊区领导班子中还缺少一位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并告诉我,他已经向李志成书记推荐了我,李书记听了我的情况介绍,十分满意,特地委托他来征求我的意见。
我说,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这是个副县级岗位,可我现在才还是个小小的副科长,怎么可能呢?他说,这个我已经向李书记汇报清楚了,李书记说,特殊需要,可以破格使用。事实上,机构改革的那几年,这种破格提拔的对象的确还有不少。由于事发突然,我毫无思想准备,且将信将疑,也就没有马上表态。过了不久,他又先后来了两次,再三跟我做工作,说郊区建区不久,现在缺少把材料关的人,希望我能支持一下工作。虽然我才不出众,但张祖福这却也算得上是“三顾茅庐”了。我见他说得真诚,不像是不靠谱的样子,也就心动了,他最后一次来时我就答应了。张祖福说,这就好,我马上回去提交区委常委研究后通过市委组织部联系要人。后来听说他们真的到过市委,但由于当时市委讲师团正是承担干部正规化教育任务的关键时候,工作任务繁重,人手很紧,团里领导坚决不同意放人,这件事情也就只好搁置了,但张祖福的这番情谊和信任,我是已经深深地记住了。
后来,由于他较长时间在基层工作,积劳成疾,后来身体状况发生变化,不幸英年早逝。张祖福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他那种宽以待人、豁达大度的宽阔胸襟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一直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我。
02
夜宿宜昌
那是年6月,市委把我从南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的岗位上调到岳阳晚报社(现岳阳日报社)担任党组书记、总编辑。说实在话,我虽然曾在宣传部门工作过多年,但对新闻媒体却是还很生疏,只能一切从头开始,边学边干。大约是这年的十一月份,我等抗洪抢险结束、内部工作稍微理顺一下后,就马上同报社副社长廖焕武带着几个部室主任前往长沙晚报、常德日报和宜昌日报等报社去考察,参观学习兄弟单位好的办报经验。
廖焕武这次一同外出考察,是我点名要他参加的。廖焕武比我年长好几岁,他的老家同我是一个地方的,都是华容县东山镇。他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就很发愤读书,年考入北京航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空军某部服役,他在部队里成长进步很快,后来还当上了空军某师政治部的副主任,是一个正团职领导干部。年1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安排在岳阳晚报社担任副社长,分管社务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当时他可以说是报社领导班子成员中资格比较老的一个了。这个人为人正直本份,忠厚老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不会弯狡,也不会耍滑头,和他共事,让人很放心。我到报社后,又把全社的财经审批委托给了他,尽管当时报社只有七八十个人,但一年进出的资金也接近一两千万,手中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权力。这次带他出去,也是想让他到外面去看看,见见世面,扩大一点视野,学习一些人家的内部管理和开源节流方面好的办法。
那天下午,我们到了湖北省宜昌市,东道主宜昌日报社把我们安排在他们自己办的宜昌日报宾馆住宿。这个宾馆虽然名字也叫宾馆,实际上就是他们报社的一个招待所。走进房间,虽然室内不是很豪华,但床铺摆设、被子折叠都还是多少模仿了一点宾馆的风格,也是空调房,房子里摆放着席梦丝床铺,床上干净的被子和洁白的床单,每个床上还有一条粽色的毛毯半截铺着扎在床沿里。那天晩上由于房子比较紧张,没有安排单人间,我是同廖焕武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吃过晚饭已经是八点多钟了,我们进房洗澡后就都坐在床上休息。我坐在那里拿了一堆宜昌日报社给我的他们的报纸在翻阅,廖焕武就坐在床上看电视,他看着看着就打起瞌睡来了,在那里一拜一拜的,有时还打起了呼噜,声音还挺大的。
十点多钟了,我见他这样打瞌睡很吃亏的,就喊他:“廖社长,你瞌睡来了,先睡吧?”他说:“好”!又一拜一拜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喊:“廖社长,你先睡吧!”他又说:“好!”过了一会儿,又打起呼噜来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实在是看他这样太难受了,就大声喊:“廖社长,你要睡觉了。”这次可能是我的声音大了一点,真的把他给叫醒了,他突然一惊,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床上,朝我望了望,很不好意思地问我:“石总,这床上的被子是怎么打开的呀?”我听了一怔,这么一个从大地方回来的堂堂的团职干部怎么连个床上的被子都不会打开啰?顿时感到有点奇怪,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呢?
我又问他:“你真不会打开被子呀?”他说:“是不会打开呵。”我说:“宾馆里的被子不都是这么打开的么?”他说:“我还从来冒有住过宾馆呢!”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赶忙又问了他一句:“你以前真的从来没有住过宾馆吗?”他说:“是的呵!”我说:“那你在外面工作这么多年,怎么连个宾馆都沒有住过的呢?”他似乎有点害羞地低着头说:“冒住过呢!”我又问他:“上次报社派你去北京出差,你住在哪里呢?”他回答说:“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防空洞招待所,只20块钱一晚”。听他这么一说,我似乎什么都明白了,顿时一下子感到像受到了一种什么强力的震动一样,连忙放下手中的报纸,深情地朝他望着,一股热泪突然涌出,很快地模糊了我的视线........
一个走南闯北几十年的老团职领导干部,一个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在改革开放快20年后的今天竟然连个哪怕是低档一点的宾馆都没有进去过,到北京出差还是住在20块钱一晚的防空洞地下室。多么好的一个同志啊!他从不计较自己的名誉得失,从不贪图个人奢华享受,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把公家的钱财看得比自己家里的财产还要重要,一个钱当成两个钱来花,为了国家和单位千方百计地节省每一个铜板!
我一直在想,要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公职人员都能像他那样,我们的党不就会更加廉洁坚强吗?我们的国家不就会发展得更加好吗?
03
一字之师
我调到岳阳市委党校担任校长时,王建华是党校办公室的副主任,分管材料工作。那是年的暑假,也是我在党校工作的第二年。校委根据学校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情况,准备利用暑假集中举办一个教职员工的短期培训班。在这个班上我准备作一个学习辅导报告,重点讲一下党校工作人员的思想修养问题。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到一个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很少要办公室的同志帮助写报告,别人写的我照着念不好,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一般都是我自己动的手,写完初稿后打印时再让办公室搞材料的同志帮我校正一下,特别是怕出现错别字。这一次也不例外。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工作,提前一个月就写好了一个初稿给文印室打印,并特别叮嘱王建华在文字上帮我把把关。王建华当时年纪很轻,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又考入省委党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后分配到了市委党校办公室工作,他为人正直,老实本分,勤奋好学,知识面比较宽,文笔也很好,学校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由他起草的,凡是交到他手里的事情领导们都放得心。这次我把辅导报告交给他帮忙校订,他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辅助报告初稿打完后,王建华帮我进行了认真的校对。有的引文不准确或用词欠妥或有错别字的地方他都一一帮助改过来了,我看了以后非常满意,心里暗暗佩服王建华的才华和办事认真的态度。只是有一个小地方,我跟他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认为是他搞错了。我在文章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时引用了一首唐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诗的作者是杜荀鹤。我是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人,缺乏系统的读书学习,有点先天不足,特别是对唐诗宋词读得更少,有的诗词虽然也看过,却多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首诗是我很久以前读过的,我见它蕴含的意境很好,就把它抄下来了,也许是由于当时的走笔之误,笔记本上写的作者是“杜简鹤”。这次我是找出原来的读书笔记本,照着上面记录的名字抄到报告稿里面去的,并且一直自以为是准确的。谁知王建华校稿时却把杜简鹤改成了“杜荀鹤”,我以为是他搞错了,就又把他改成了“杜简鹤”。
稿件我又作了一些删减再交文印室去修改,对这第二稿,王建华再次进行了认真的校订,他又把“杜简鹤”改成了“杜荀鹤”。我看了以后,有点不耐烦了,连忙又把那个“荀”字改成了“简”字,并再次对文字作了一些处理,第三次交给文印室改过来,并最后委托王建华帮助定稿。王建华进一步对辅导报告稿作了认真的斟酌,最后把稿子送给我签字付印。我看了以后很高兴,但当翻到那首唐诗时,没想到,王建华又把“杜简鹤”改成了“杜荀鹤”。我眉头一皱,心想王建华这个人怎么这样固执呢?我写了三次他都把它改掉了。沉思片刻,我的自信心突然变得有点动摇了,心里在想,是不是真的是我把这个名字写错了呢?这个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呀,必须要搞准确。我马上叫人从图书馆找来唐诗全集翻阅,一查果然是唐朝诗人“杜荀鹤”。这时我头上唰的一下冒出了冷汗,心想好险啦!要不是王建华办事认真负责,不就闹出个党校校长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懂,落个“白字先生”的大笑话吗?如果是这样,这脸不就丢大了吗?
教职员工培训班如期开学,我给大家上了第一堂课《论党校工作人员的思想修养》,这堂课讲了党校工作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义与利、人与己、名与实、言与行、知与能、研与宣、大与小,虚与实、博与专、刚与柔、苦与乐、情与理、顺与逆、权与责等十四个关系问题,报告紧密结合党校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理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给了教职员工们较大的启发,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共鸣。报告讲完后,校办公室用《党校通讯》印送有关领导和部门,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看完后还亲自打电话表扬我讲得很好。
这件事情过后,我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检讨,特别是为王建华的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王建华真正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好同志,他知道领导搞错了,坚持把它改过来;领导改过去了,他又坚持改过来;领导再改过去,可以说这时他已经一点责任也沒有了,他完全可以让领导去公开出丑,可是他硬是没有这样去做,仍然还是在那里执着地坚持着。
“人生于天地之间,当尽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我们平时常常讲责任心,什么叫责任心?这就是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泰山何止在山东?泰山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我对王建华从心底里充满着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