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润泽平畴沃野刷新乡土中国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4/8/19 16:42:00
                            

原创中国水利报社中国水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特稿十二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瑶宕吕家村,一幅水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通讯员缪宜江/摄

□记者席晶李攀

“你听,红旗渠‘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乐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上,许多人记住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一段浓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献词里,红旗渠闪耀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光芒。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全长公里,是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一锤一铲一双手,苦战十个春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的“人工天河”。它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历史潮涌,百年不过长河一浪,却足以书写一段改天换地的人间传奇。从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生死线上的苦苦挣扎,到水旱从人、水美乡村、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治水兴水的壮丽史诗。那些从江河、水库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水利工程,引汩汩清泉滋润沃野千里,成为时光雕刻在中国大地上的印记,记录着中华民族和广袤乡村的沧桑巨变,成就了今日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美中国的奇迹。

端牢“中国饭碗”

——农田水利建设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看看这些小麦,穗穗金黄,籽粒饱满,亩产肯定要超过0斤,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日前,多个小麦主产省份迎来“三夏”大忙时节。这丰收的画卷里,掩映着弯弯绕绕的沟渠,它们,可是农业丰产的“大功臣”。

“麦收八十三场雨。”想要场场不落,雨量适当,如果天不“帮忙”,就要工程“给力”。如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沟渠通畅、设施齐全,旱能浇、涝能排,让早出晚归在田地里劳作的乡亲们,喜获丰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主席这一著名论断鞭辟入里。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始终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和最紧迫的任务,领导人民治理大江大河,根除洪涝灾害,大兴农田水利,疏河流,通沟渠,打机井,建池塘,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为新中国“固本培元”。

广大农村地区,低水爬上高山,咸水变成甘泉,一片片盐碱地、易旱易涝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粮食产量逐年创下新高。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田水利系统基本建成,成为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泱泱大国逐渐摆脱了饥饿的苦难历史,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景象一去不返。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此后,传统灌溉模式逐渐向节水型灌溉模式转变,科学化、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

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6年间,余个县级行政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建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重磅信号,把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据统计,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年的2.4亿亩增长到如今的10.37亿亩,居世界首位。中国以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作物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年以来,中国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创造了历史性奇迹,中国饭碗实现了自给自足。

疏导末梢之困

——改革破解“卡脖子”难题

“我们家的田在后边,以前要等别人家的田浇好了我们才能用上水,现在灌溉渠道修好了,大家可以同时灌溉,可方便了。”年3月,四川省市马井镇,蔬菜种植户刘兴玉在自家田里忙碌。

农时不能误。但是,“眼看着清流到地头,伸着脖子就是喝不到水”“小农水工程建好之后无人管护,农民守着工程还缺水”曾是多少农民春耕时节的真实写照。

从水源地到农田,遍布田间的小沟渠、小塘坝和小电站,被称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曾经,这“最后一公里”或梗阻、或跑冒、或通而不畅,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末梢不通,全盘皆输。如何畅通“最后一公里”?各地在探索,国家在引导,破解之道日渐明朗。

年,河南省叶县大规模拍卖全县范围内的机井使用权,不到一年就回收资金万元,相当于以往46年投入机井建设资金的总和,有效拓宽了水利投入渠道。

放眼全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多点开花,各地不断探索出股份合作制、农民自办水利、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集体办又办不了、管又管不好的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产权关系,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年,党和国家决定在全国启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年,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启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试点工作。次年,确定在全国除北京、上海、海南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3年间,75万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明确了产权,筹集农田水利设施和管护资金77亿元,工程设施良性运行得到有效保障。

“以前,村里没有专人管理农田水利设施,村民耕种时常为水而苦恼”“有了用水户协会,我们种田种菜再也不愁用水了”……试点县之一的福建省永春县,探索成立用水户协会,同时创新采用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矛盾,农民从中受益获利。

随着改革逐步深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被充分“激活”,破解农田水利“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卡脖子”难题,三剂良方务实管用。

——推行建管一体化,心往一处想。探索和鼓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进行建设管理。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建设模式,极大调动了农户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拧成一股绳。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原则,允许水利设施由村组集体等不同主体持有、管护,颁发产权证或使用权证。在此基础上,将农田水利资产纳入村级集体资产统一管理,搞活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

——强化管护,劲儿往一处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村组集体、农户、专业管护公司等不同主体参与管护,同时,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体系,管护责任和经费得到落实。

年,国务院公布《农田水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主体、责任和经费负担机制等,农田水利工作迈上法治化道路。

宜居宜业日子甜

——“水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谷雨时节,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青弋江畔,山青水绿,耕田忙作。徽派小楼倒映水中,三两村民倚水而憩,水鸟低飞掠过江面。一幅水美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与城市相比,乡村与河流的关系更为紧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生存和生活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农村河湖环境治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水利部先后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工作,农村河流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生活、农村发展深深牵挂,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启动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并于半年后启动了首批55个试点县工作。年4月,“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更名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这一变化体现了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即通过试点,打造水美乡村,形成示范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一场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的乡村水系治理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渐次展开。

各试点县紧抓有利契机,因地制宜,系统整治,提升了农村河湖治理水平和管护能力,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各地探索延伸“水美经济”内涵,打造新兴文旅综合体,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获得了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效应的多赢。

山美水美村庄美,宜居宜业日子甜。水美乡村,有效激活绿色动能,推动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

治水兴水千秋业,润泽民生万代歌。回望来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水利建设随时光延伸,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放眼未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因水而美因水而富因水而强的幸福生活定将刷新乡土中国,掀开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

中国水利报

原标题:《润泽平畴沃野刷新乡土中国》

1
查看完整版本: 润泽平畴沃野刷新乡土中国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