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海洋服务向海经济新模式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数据与区块链及智慧应用研究室主任丁群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从年科技创新大会到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都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把科技和人才放在了特别重要的国家战略位置。我从自然资源业务融合视角,谈几点对智慧海洋建设服务向海经济的认识。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智慧海洋建设
当前,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地球系统性问题引起的全球化问题在海洋领域更为直接,如气象灾害、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需求驱动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陆海统筹发展理念已成为经略海洋的核心理念。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系统科学研究和业务融合,逐步形成系统科学支撑和陆海统筹决策的业务发展思路。而当前陆海数据分割,系统性集成不足;过分重视海洋环境要素数据模型开发,而忽视了人类历史智慧系统性集成,造成智慧海洋“大脑”缺少“经验”辅助。当前,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陆续在科学研究、社会治理及产业经济中发挥推理、预测和高效管理等作用。因此,在海量海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将历史海洋研究知识用要素信息结构化和知识图谱等形式部署在智慧海洋“大脑”中,进而对系统性自然资源问题有更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在沿海城市,基于陆海统筹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适应性评价、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开发成为一种需求,这也要求智慧海洋的研究在部署海洋环境要素监测,还要将海洋、海岸带及近海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分析陆海过程,加强系统性监测和分析,从而真正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壁垒,主动融入产业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把科技创新与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当前制约智慧海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壁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的融合度低,海洋监测、研究和应用主要以政府需求和科学研究为主;二是数据开放受国家安全、科研惯性制约,开放程度低。智慧海洋科技创新需主动面向港口航运、海洋养殖、海洋资源开发等企业需求,构建一套集海洋智能感知网、智能分析平台、智慧应用平台为一体的服务应用系统;同时,通过结果数据服务和长时序数据分离技术、数据标识技术创新,推动海洋数据企业化应用,解决数据服务壁垒,有效服务向海经济企业需求。
立足北部湾,服务地方发展
北部湾是中国近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水质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拥有红树林、珊瑚礁等珍稀海洋动植物资源和银滩、涠洲岛、三娘湾、山口红树林等旅游风景区。而广西“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区位。北部湾区域正经历一次经济高速发展,如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海洋四所作为部区共建单位,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海洋四所的智慧海洋业务将通过监测网和数据分析服务,一方面直接应用于海域环境预测、陆海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另一方面服务资源开发、渔业、养殖、海洋能等产业,为向海经济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技术动能,不断孵化数字航运、智慧港口、智慧海洋等数字产业,为创建广西向海经济“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新模式贡献力量。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