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人类自身进化的历程中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一百年前,北京就出现了聋哑学校,这在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情形中实属不易。
①聋哑学校学生做工照
②聋哑学生纺纱照
③聋哑学生练习理发
半工半读育身育心
北京(平)私立聋哑学校由杜文昌于年9月创立。杜文昌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和烟台启喑师范传习所,求学期间结识了烟台启喑学校校长梅耐德夫人,大学毕业后入该校师范科学习聋哑儿童教授法,在那里学习和研究了5年。毕业后他只身来到北京,怀着“负起改造聋哑儿童的艰巨责任,使残而不废,为社会增加有用人才”的宏伟心愿,创办了北京(平)私立聋哑学校。
杜文昌矢志将学校办成聋哑儿童的幸福乐园,初时借交道口夜校招生授课,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于年医院东院,并组织起了董事会,这为学校正规化和近代化创造了制度条件。年学校又迁至北平后海摄政王府,学校设施基本齐全,具备了一般学校应有的设施和场所。
北京(平)私立聋哑学校提出了六点教学目标:“培养聋儿康健的身心;陶冶聋儿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公民习惯;启发聋儿科学的思想;培养聋儿互助团结、爱国爱群的精神;养成聋儿进取的决心。”
学校在智育、体育、卫生和公民道德培养上都很重视,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全面培养,除习音、会话课为聋哑学校特色外,其他课程均按照当时公私立学校通用课程和课本进行教学。据《社会局关于奉发盲哑学校调查统计表的训令及市立聋哑学校呈送调查表、教员履历表的呈文》记载:“本校使用哟语注音符号教聋哑发音说话,并教以看他人之口与人对话。至于教普通课本时为使之迅速明晓起见则看口说话与身手表情同时并用。”学校还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每天都要求学生上早操,并安排了武术、球类、普通游戏等体育项目。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也贴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设置了木工、织布、装甲、化学、丝带、漂染等课程。学生每周工作12小时左右,每天三餐为大米、面、小米,每桌菜肴有一荤一素,宿舍15人一间。
“教育万能世无弃材”
学校的创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社会积极的评价和肯定。《生活》杂志一篇题为《以教育力量征服自然的北平聋哑学校》的报道这样写道:“从前我国差不多把聋哑人完全当做废人看待,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之下不知牺牲了多少人,现在知道哑巴的全部发音机关与常人没有区别,只因为耳聋,不能听见各种声音所以无从学习说话,现在教授哑巴的方法是先教国音字母逐渐教以拼音,大概有二三年的功(工)夫,就能像普通四五岁儿童一样能说简单的话了,至于旁人所说的话他们不用听,只用眼看旁人口部的形式,就能随意回答,并无错误,在记者和聋哑学生问答的时候实在觉得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民众教育通讯》第三卷第十期中评价:“哑校成绩最著者,要以烟台启喑学校、北平聋哑学校、上海福哑学校。”《瘖铎》创刊号也以图片报道的形式介绍了私立聋哑学校的教学成果,展示了学生从事纺纱、理发等活动时的情形。《良友》杂志《以目代耳·哑子能言》一文也报道了私立聋哑学校的教学成果,《兴华》杂志在《北平私立聋哑学校成绩》一文中感叹:“按聋哑本有连带的关系,该校能教哑者发音说话,聋者以目代耳视人口之启闭与人对话。此真教育万能世无弃材也。”
然时局动荡,聋哑学校条件每况愈下,艰难维持办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于年改为北京第二聋哑学校,终于有了新的发展。
两所聋哑学校各有特色
北平市立聋哑学校由校长吴燕生于年创办。吴燕生曾在日本东京聋哑学校师范部研究科学习过两年,年在沈阳创办辽宁聋哑职业学校,担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辽宁聋哑职业学校停办,吴燕生辗转来到北平。年2月,市政府委托吴燕生筹备聋哑学校,7月正式成立,校址设于西斜街宏庙8号。房舍为租借,学校含教室、运动场、图书室、办公室、礼堂等,市政府拨付经费每月元,其他经费由吴燕生自筹。
和北京(平)私立聋哑学校不同的是,该校教育方法为“纯口语法”,力避表情之手语法或指语法,并以“聋哑教育专用助听器”按照各生残存听力授以声音,使聋儿听觉逐渐恢复(包括牙骨传声法、脑骨传声法及触觉辨音法),另外还用聋哑专用玩具练习扩大肺活量。对学生力禁体罚法,以养成聋哑儿童之自治能力。在体育方面,学校遵照北平市社会局颁发的小学具体课程实施方案进行。
学校也注重职业训练,主要是理发、缝纫两种,每种10名学生,利用劳作时间授以此项技能。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市立聋哑学校远不及私立聋哑学校,这与该校创办时间晚,师资有限不无关系。
学校经常组织参观、旅行、纪念会等活动。据相关档案记载:“六月下旬学校组织高级科毕业生至本市各著名工厂、报社参观以广见闻而裨新知。三月中旬赴颐和园,十月初旬赴玉泉山春秋旅行各一次,以增进身心之健康。九月十九日为本校十一周年纪念日,上午举行游艺恳亲会,招待家长来宾并请长官训话。”
链接
为新中国聋哑教育奠定基础
上世纪以来,聋哑教育开始在全国出现,但是北京地区的两所聋哑学校因创办时间较长且极富特色而受到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