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启正、吴建民走近外交
音频
正文
赵启正:如果完全没有梦想,一天又一天,很愉快地过去了,明天、后天随他便吧,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消极的。年轻人要有积极的人生目标。
学生:邓启伦
大家好,我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编导专业,年出生,硕士二年级,还有一年多就要毕业工作了。
梦想,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词,但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各种现实重压,包括日益上涨的房价,往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陷入选择的困境。就拿找工作来说,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职业,还是找一个工作环境很优越却不能点燃自己内在热情的职业呢?
所以,请两位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冲突,应该怎么办?
赵启正:你的问题非常现实,每个人都会碰到。我是年大学毕业的,那时候没有太多的职业选择,因为大学生也很少。
年,赵启正(第一排中)高中毕业,与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我高考那年是年,各大院校只招10万人,现在每年大概招万至万人,我国总人口只不过增加了两倍。所以,大学生在那时是很珍贵的,工作都是国家安排的,因此也没有失业一说。
当然,你也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比如说,一共有七八个岗位让你选择,有北京的,有西北大沙漠的,有乡村或郊区的;有的是理论工作,有的是制造工作。如果要舒服,当然是去北京和上海工作,那个时候其他地方还不怎么发达。
年8月,赵启正(第二排左六)在大学二年级暑假期间去北京顺义县劳动。赵启正当年还在这张照片背面写了一首短诗:“党号召援农业,大军直奔顺义。核系三年一班,健儿精神抖擞。”
我们这个专业,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应该到大沙漠去。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意愿,但最后还是都服从组织的分配,毕业快50年了,大家各有贡献。
面对两难的选择该怎么办?没有统一的答案。重要的还是兴趣,喜欢是最大的动力。如果你不喜欢做这件事情,那会很痛苦。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把你的喜好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你有特殊困难,收入放在前面也是可以的。
吴建民:你提的问题,是我们当年并不存在的选择问题。今天你们有选择,这说明中国社会在进步。
我们那个年代提倡当“螺丝钉”,把你放在什么地方,你就做什么事情。选择时,可能主要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方向比较明确,工作环境比较好,生活条件也不错,你也能够胜任;另一种是挑战性比较强,现在道路究竟通向何方也不太清楚,有很大风险性。
我如果再年轻一次的话,以我的性格,肯定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没有做过。当然,如果你选择走一条安逸的道路,也很好,人各有志。
学生:丘鹏飞
大家好,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90后。
我最初的梦想是来这所学校念书,并且是根据我的兴趣选择的专业。但是,在学习中,我遇到了一些挫折,这些挫折让我产生了疑问:这个专业真的适合我吗?如果当初根据父母的安排,选一个综合性大学,会不会比现在更顺利一些呢?
所以,我想请教两位老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兴趣,还是根据自身实力呢?
赵启正:中学的梦是最丰富多彩的,并且这时的梦决定着你将来报考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没有看准,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高中生往往对自己还是有一点认识的,但是对于大学里的各个专业却没有太多认识。
在中学里,你并不知道戏剧学院到底是怎么回事,完全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来了之后,你发现自己并不特别适合这个专业,也许适合另一专业,这也很正常。
现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也进步了,允许学生半路转系,我希望,不仅允许转系,还能够允许转校,那就比较好了。
但是,你也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轻易地否定自己,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然后再去选择。你最初选择它的时候可能出错了,那你改变它的时候也可能会再出错。
你不妨跟老师商量一下,因为老师见的学生多了,你肯定是他碰到的某一类型的学生,所以,他能够给你一些指导。
总之,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否定一次可能还会否定第二次。专业如此,生活上也如此。比如你结婚不久,你说:“我没看准,两人性格不合,对不起,咱们就此分别吧。”接着找了第二个女朋友,又说“没看准,请原谅”。可以吗?(众笑)
选专业、选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不要轻易改变,也许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吴建民: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喜欢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有时候发现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很多时候,人的潜能往往是在遇到一定挑战时才能够迸发出来,事先并不知道,但是放在这个环境下,它就显现出来了。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改变,因为,你也许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众人鼓掌)
交流,是一把开启成功的钥匙
年,赵启正三兄弟在南开大学东村教师宿舍旁的花园内合影。
赵启正:我的弟弟在美国做比较文学研究,他有个观点说了很多年:人们常说“成功等于机会加勤奋”,实际上,这句话是有缺陷的。他认为,不妨把“加”改为“乘”,这样可以更全面些。
如果是机会加勤奋,那么,不勤奋的话,有了机会还能有部分的成功,那坐等机会不行吗?如果是机会乘勤奋,那么,有了机会但一点不勤奋的人,其相乘的结果会是零。
一个人一生没有任何机会的可能性是较小的,何况有时候机会是能通过人的努力争取到的。
由他这番话作联想,我们不妨再多乘几个因素,比如健康、修养、知识、交流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交流能力。成就或贡献,等于勤奋乘机会乘知识乘交流能力,等等。当然,知识也和勤奋、机会有关。
为了说明“乘”的意义,不妨假设博士生的知识是9,硕士生的知识是8,本科生的知识是7,大专生的知识是6,高中生的知识是5,至于交流能力呢,假设最高分是1,那么,及格的交流能力是0.6,交流能力高的人,尽管学历较低,其成功的可能也许会超过学历较高的人。
当然,在不同工作领域,情况也不同。另外,这个公式把成功改成了成就,因为,成功的标准难以说清楚,成就有大有小,容易理解。
吴建民:我同意您的算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可以换个角度说,交流,我想是一把开启成功的钥匙。
一个人的能力怎么使人了解呢?你觉得怀才不遇,可是人家怎么知道你有才呢?必须通过一定的场合表现出来,而交流的能力就是让外界认识你才华的一把钥匙。
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能力是10,而交流能力是0.9,那么乘起来,这个人在外界看来,能力就是9;如果换一个人,本身能力也是10,但交流能力是0.1,那这个人在外界看来能力就是1。所以,交流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现场学生纷纷鼓掌)
呼延华:这两天外面阴雨霏霏,我们讲堂里面思想的阳光灿烂,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经历。
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报社工作,一直到年,这10年里做过报纸,出过刊物,搞过出版,做得有点成绩,曾被权威媒体评为“十年来影响中国阅读的人物”之一,说“呼延华在阅读领域改写了中国的天空”。因为各种原因,我离开了图书出版工作。
年,我重新回到出版业。那时候,我的微博签名是“回到梦想开始,思想栖居的地方”。各位出版界和新闻界的同仁记得我,使我的微博粉丝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90万。
我在这里讲讲我的梦想,为什么梦想回到出版业呢?在中国,出版管理相对严格,而我做的是民间出版,面临很多障碍,很困难,但是我选择回来接受挑战,跟着我原来的梦想往前走。
可我回来以后发现,时代变了,变化很大。以前,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副社长兼副总编,那时候的梦想非常鲜明和直接。可现在,思想多元化,专题多元化,出版发生了主题变化。出版主题嬗变也是20年来中国社会嬗变的一个缩影。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出版来临,这对于纸制出版的影响非常巨大。以前我做纸质出版的时候,无论从选择内容上还是从形象包装上,无论从市场运作上还是从业务管理上,包括在体制创新上,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引领者。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做不了引领者了,没有大笔资金做数字出版。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的数字出版都处在烧钱阶段。所以,我现在的梦想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我实现梦想的路途中有一个很大障碍。
我很想把我的产品做得很高雅,很有收藏性。但是,我的市场在哪里?我如何带领我的团队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梦想是能够在北京从容地生活,能够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些人都是我挑出来的,他们喜欢书,喜欢思想,喜欢文化。但是,我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带领他们,首先得让他们能够不卑不亢地在这个城市里面从容生活,哪怕经过三五年,最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在北京。
这就是我遇到的挑战,我的挑战是数字出版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主题变化又将我原来的梦想击碎,所以,我现在要重耕我的梦想之田。想请两位智慧的领导给我出点主意。
赵启正:这是你们父辈的代表。
呼延华:我是70后。
赵启正:你是70后,他们大部分是90后,差了20年,可不就是两代人嘛。
各位同学,他刚才说的这段话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案例,他很有梦,但是实现起来非常不容易。他曾经实现过一段不错的梦,但是不完整,因为环境变化了,所以,梦和环境很有关系。
他在初期做出版事业的时候,数字出版并不兴盛,忽然数字出版横空出世,很多世界大报都停办了纸质报纸,转成网络报纸,那你怎么奋斗?你说要顺应潮流,在数字出版界做一个英雄人物。也有人说:“我就要保持纸质出版的传统,使它重新发光。”这行不行?这需要你自己的判断。取决于你的勇气和你的基础。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无论如何是要面对的。人生有限,你是70后,还有20-30年的奋斗期,祝你成功!
我刚说过,成功等于勤奋乘机会,以及其他乘项。你有了机会,但是个懒汉,那结果就是0,还是失败。你得承认,对机会的认识和对机会的利用很重要,就像航海时风向很重要一样。
年11月18日-年4月5日,历时天,48岁的郭川独自驾驶40英尺的“青岛号”环球航行,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迄今为止,他是首个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
中国有一个年轻的航海家,叫郭川,一个人操纵40英尺的帆船环球航行,挑战世界纪录。他有卫星电话,今天我还跟他通了一个电话。他的船在南海附近停船了,7天都没刮风,所以,他停了7天。
世界上居然还有无风区,多么勇敢的一个人啊!他让我送一句话给他,我就送他一副对联——“孤帆不孤,十三亿人同在;远影虽远,四万公里即归”,横批是“坚持即胜利”。
他说:“我不怕身体不好,我就怕精神崩溃,到时候会发疯的。”一个人多孤独啊,几个月就这么在海上飘着,吃穿都困难,并且不能睡觉,因为一睡觉就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
他说,他有一副耳塞,有一个闹钟,每20分钟响一次,起来看罗盘,调整风帆。他这个航海梦实现起来需要很多条件,必须有船,有航海知识,还要有体力。梦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人生的道路没有唯一答案,最后还要由自己来决断。
吴建民:呼延华老师刚才讲的这段经历,我倒有点评论。
我觉得,一个人的梦想是在不断调整的。从大学毕业后到报社工作,做得很成功,后来搞出版业,也搞得很成功。几年之后,看情况又有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就需要调整。
我们这些人也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年轻的时候往往有一个大的梦想,觉得人来到世上该做点事,可以为自己、为家里做点事,也可以为国家、为世界做点事。先要有一个大的目标,然后在过程中不断调整。
年4月,吴建民在金边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的李先念同志(左一)担任翻译。
我最开始做了10年的翻译,从年一直到年。原来也很想把翻译做好,后来上面安排我做外交事务。刚开始我也不懂,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后来到了领导岗位,就涉及怎么带领一批人往前走的问题。再后来我到了布鲁塞尔,平台就更大了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条,不管做什么,我希望能做得更好一些,不甘平庸,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好一点。等回过头来,你会发现,生活还是有一点味道的。
呼延华做出版做得很好,我发现他很敏锐。我在外交学院的时候,他来找我,要出我的书。
我告诉他,正打算写一本外交案例,因为中国人没有写过外交案例,外交太保密了。我当时已经退休了,所以我打算写,他马上跟我挂号,要求由他来出。这说明他做事情非常专注,能够捕捉到新的信息。
《外交案例》,吴建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外交案例》出版得比较成功,至少在中国是第一本。我现在还在写第二本,希望能够一直写下去。
总之,人要有目标,要思考你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你来到世界上要干什么。这个不能变,变了就会有一点麻烦。至于具体到每一个阶段,有时候就要根据环境进行适当调整。
-未完待续-
图片、文字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走近外交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6
克服“交流障碍症”
7
我绝不多看他一眼
8
从与父母的交流做起
9
善于交流的人是幸福的
10
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11
说话要有根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12
不要犯“午后疲倦症”
13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14
读书是一种广义的交流
15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16
吵架是交流的大忌
17
把“短处”变“长”
18
套话打动不了人
19
客随主便,主随客便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
公共外交,匹夫有责
22
公共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
23
交流,让彼此更温暖
24
交流,让职场不陌生
25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影响行为(上)
26
原标题:《正见民声
梦想选择困难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