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到美丽的风景,总是习惯掏出手中的手机或相机,按下快门记录这一刻的美好。然而,霍志安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剪纸艺术来记录。
年近八旬的霍志安,退休之前在原贺县染织厂工作。他与剪纸的结缘,源于厂里的一个阅览室。阅览室里有报纸、杂志及其他文学著作供职工阅读。工作之余,霍志安就会到这里“充充电”。
图为霍志安在展示剪纸作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霍志安在偶然的一次读报过程中,发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自此他便对剪纸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当时的霍志安并没有多余的钱专门拜师学艺,便独自在家摸索、尝试。同时,他还到图书馆寻找相关书籍进行学习。这一钻研,便是30多年。
霍志安从小在临贺故城长大,对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名胜古迹了然于胸,这些也成了他最初创作的灵感来源。年,霍志安在《桂东报》刊登的处女作就是围绕故城著名的景点之一——玉印浮山进行创作的,取名为《临贺故城·浮山》。
“我的作品终于登报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回首往事,霍志安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然而,霍志安的剪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复杂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修改、打磨。他依稀记得自己在创作《南汉大铜钟》时,曾前后四次前往八步区留趣山进行实地采景。
“刻画得不像,就反复去现场采景;剪得不逼真,就不停翻工重来。”为剪出更好的作品,霍志安常与好友骑自行车前往莲塘镇、黄田镇、沙田镇等周边乡镇进行实地采景,并花上数天时间对作品进行刻画裁剪。正是凭着这股对剪纸艺术的执着和韧劲,霍志安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
霍志安的剪纸作品中大多以贺州的人文风光、民间民俗及民族风情等为主题,饱含着对家乡真挚淳朴的情感。从富有民族特色的《壮乡风情》《瑶寨风情》,到反映社会进步的《雄伟的贺州大桥》《华润(富川)火力电站》;从反映生产生活的《厂房、布梳、纱筒》《“红旗手”织布工》,到承载岁月痕迹的《东周麒麟铜尊》《南汉大铜钟》……霍志安将美丽“乡愁”细细雕琢、裁剪,最终成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他也由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一个剪纸高手。
霍志安家里挂满了剪纸作品。
从人物、花鸟、山水到民间故事等,霍志安创作了多幅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广西日报》《贺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他也曾多次参加国家,自治区和市级举办的书画展赛,获奖20多次。年,霍志安被授予“广西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
唯有热爱才能抵岁月漫长。从在纺织厂务工到步入老年退休生活,霍志安对剪纸的热爱从未间断,这份热忱已经深深烙进了他的生命里。每年,霍志安都会坚持向各级报社、杂志社投稿。每逢春节,他亲手裁剪充满喜庆年味的窗花、门笺,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他对剪纸的热爱之情,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剪纸,已经成为霍志安生命的一部分。然而,他没有独“享”这一门技艺,而是将剪纸艺术带进校园,带到年轻一代的身边。多年来,霍志安经常走进八步区实验小学、莲塘镇中心校、仁冲小学、白花小学等学校,在校园里开设培训班,教授孩子们剪纸技艺。他希望通过自己手上的剪刀,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剪纸艺术,也让这项非遗传统文化能得以发扬光大。
记者:欧阳利环实习生:贝德志
编辑校对:林婷
审核:叶思远
总监制:唐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