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概念引导法。
概念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核心。沿着概念这条红线,逐步拓展到内容的各个部分,最后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阅读也是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
在明白了阅读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思考阅读的三大核心问题,即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读好。
阅读素养三大核心问题关于如何选择阅读内容的文章,在网络上有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我要说的,是自己读书的一点感悟。
选择阅读内容,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这一点很重要。
每次看到“书海”这个词,我都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甚至偶尔会窒息。
从茫茫书海中,发现一本好书容易,但要找出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还是需要一点点小智慧的。
(一)读符合个人志趣的书
一般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志向,至少是自己心里对未来有个模糊的定位。
无论是去书店还是图书馆,直奔这类书籍专区,大多会有所发现,偶尔还会有惊喜。
能让自己惊喜的,一定是那些适合自己并能带来帮助的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是直觉。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本书。
中学阶段,我的语文成绩还算不错,不知不觉的心底就萌生了一个作家梦。
课余时间去逛书店,偶然发现一本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老先生合著的《文心》,谈写作的,还是小说体。毫不犹豫地买下,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第一遍。
后来的两年里反复阅读,关于写作心里便有了大致轮廓。
至于收获,当年高考语文第一自然是水到渠成。从教后,其中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更是被我搬到了课堂上,学生语文平均成绩全市第一。
可惜,这本书在搬家途中丢了。现在书架上崭新的《文心》,更多的是对那段岁月的纪念。
《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一本好书,可以帮助和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多读相关的书。
(二)读与工作方向一致的书
求学阶段选择与学业有关的书,工作期间就要选择与工作方向有关的书。
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方面需要工作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的把握。
工作单位的业务培训固然重要,但真正体现一个人专业度的是来自个人的专业学习和探究。读专业书就成了自学的主要选择。
我刚进报社编辑部时,除了还算不错的文笔,对选题、策划、编辑等编辑技术几乎一无所知。
幸好单位的阅览室里有《编辑实务》等专业书,还可以随便借阅。
一周恶补,编辑工作流程和要点已经了然于心。
一个月后,在没有参加社会培训的情况下,顺利拿到《国家出版资格证书》(中级编辑师)。
之后的加薪升职,便顺理成章了。
一本有价值的专业书,可以铺就职场发展之路。
想做好哪方面的工作,就多读专业方面的书。
(三)读有助于开拓视野的书
一个人发展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视野。
所谓的视野,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世界观从哪里来?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总体学说。这是高中阶段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高考后就束之高阁了。
三十年过去了,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可谓是日新月异。
在原有的认知体系下,很多事情变得模棱两可,甚至模糊起来。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常常意识到有些事情本来的可以做或不做,有些事情也可以做得更好,但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成了无法改变的经历。
人生不能重来,但可以复盘。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定世界观的产物,世界观存在偏差,所指导下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出现偏差,甚至会改变一生的发展轨迹。
通俗地讲,年轻的我们并不懂哲学。
因此,读点关于哲学的书,是人这辈子必须要做的事。
要理解这个世界,甚至每一件事的背后的逻辑关系,就读一点哲学方的书。
只是,哲学书籍大多晦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毅力。
当然,啃完一本经典哲学著作,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