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见字如面丁跃我与民航报有缘
TUhjnbcbe - 2025/1/3 17:3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原创丁跃中国民航报

开栏的话

《中国民航报》创刊40余年来,民航业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通讯员。他们深入行业,仔细观察,精心记录,不辍耕耘,用文字擘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一个发展瞬间和一代代民航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为报纸提供了无数真实、感人、鲜活的新闻作品,为行业营造了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自4月15日起,《中国民航报》开设《见字如面——听老通讯员讲民航事儿》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此重温往日新闻情怀,讲当年事,忆当年情,向广大奋斗者致敬,向建党周年献礼。

从读小学起,我就偏爱语文,许是孩提时虚荣心作祟,因为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年,我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民航总局计划司生产计划处工作。当时分管我的方士珍副处长是一位非常慈祥可敬的老同志,她的爱人何廷一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她让我代表生产计划处给民航报写一些民航年度运输通用航空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稿子。尽管从小喜欢舞文弄墨,但看到手写字变为印刷方块字时,我感觉很兴奋。我记得第一次拿到了2.5元稿费。几位与我同时分到民航总局工作的哥们儿嚷嚷着要我请客,结果在后海的烤肉季花了25元,几乎是我半个月的工资。

年6月5日,作者在《中国民航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署名文章《提高统计信息质量须从原始记录抓起》

在计划司,与民航报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我了。因为我大学读的是统计专业,后来生产计划处拆分成规划处和统计处,我在统计处。当时的统计处是一个比较大的处,有9名同志,几乎成了民航局的数据中心。局机关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应该是统计处,当年使用的计算机是只有10兆硬盘的IBM-PC/XT,我们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民航运输通用航空统计系统。为了满足局领导不断提升的对数据及时性的要求,我们采用电话拨号入网的方式传输数据,将月度主要统计数据的报出时间提前到每月1日,民航局每月安全生产汇报会的数据都是由我们提供的。因为民航报很重视报道民航发展信息,渐渐地我与报社的同志混熟了,其中很多都成了好朋友。记得来得较多的有宋怀祖、魏红野、吴琳、谭厚文等,特别是谭厚文,一到月初,就坐在我的办公室里等数据,还时不时地要求我给她写点文字。从年开始,统计处每年在民航报上发布《民航发展统计公报》,后来根据领导指示,增加了《民航机场吞吐量统计公报》。一直到我离开计划司,这些公报基本都出自我手。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现在想起来,心里似乎有点小小的得意和别样的情愫,因为在民航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也有我们的青春奉献。

说来也巧,似乎就是与民航报有缘。年,民航系统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教育活动,我奉命参加民航总局巡视组工作,我所在的那个组巡视的对象是中国民航报社、中国民医院。没想到我离开民航总局计划司后,先后就在这3个单位任职,直到退休。不过,我到民航报社工作时,报社与出版社已经合二为一。

我于年10月到民航报社出版社工作,年10月离开,整整工作了11年。可以回忆的东西很多,但印象最深的是年。那一年,从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到“”四川汶川地震,再到8月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新闻战役硬仗一个接着一个打,一个比一个打得漂亮。特别是汶川地震报道所刊发的文字、图片、影像,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堪称民航报历史之最,得到了中国记协、中国报协的高度评价。

记得就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汶川地震消息的当天,报社采编部门的很多同志不约而同地来到我的办公室,从相互凝视的目光中,大家都意识到发生如此量级的大地震,民航必然是抗震救灾的主要力量,做好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肩上。当即决定,成立前方和后方两个指挥部,牵头副总编辑刘树国、行业新闻采编中心主任董义昌坐镇报社指挥,我和副总编辑谢长庆率报道组赶往灾区。报道组兵分几路,一路盯住民航局这个全国民航抗震指挥中心,随时了解全局情况;一路随国航救援班机,一路随东航救援班机,及时报道航空公司运送救灾人员、救灾物资、抢救伤病员的情况;我和谢长庆率一路人马直奔地震灾区。同时,电告各地记者站随时跟进、报道各地民航抗震救灾情况。

民航抗震救灾现场指挥中心设在四川广汉的民航飞行学院广汉机场的停机坪上。在那里,我们与民航报成都记者站和飞行学院记者站会合,相互通报情况,代表社党委慰问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仍坚守报道一线的记者陈嘉佳同志。

在停机坪上,工作紧张而有序,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堆积如山。直升机不停起降,快速将专业救灾人员和物品、药品运往灾区或将获救的灾区群众和伤员转运至此。这是新中国民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直升机集结救援行动,充分彰显了民航的救援能力和一切为了灾民的精神。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来自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中海直、东航等单位的直升机队伍,香港特区政府也派直升机参加救援。

经过申请,我和报社几位同志及中央电视台记者,登上米-26巨型直升机飞往救灾现场采访。从飞机上往下看,到处都是地震后的残墙断瓦。到了救灾现场,看到等待救援的灾民,其中有不少是受伤的、年老走不了路的,我们放下手中的相机、摄像机,加入到搬运物资、背送灾民的救援队伍中。报社电教中心主任杨宁从飞机上背下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用相机拍下了这个画面,后登在了民航报上。这一幕,在我们到救灾现场的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每当救援直升机到达时,大家都抢着去背、抬伤员,搬运物资。

我们这一路报道组在救灾现场的帐篷里一共工作了15个昼夜,白天去现场采访、拍摄、参加救援,晚上回来点着蜡烛赶写新闻稿。四川潮湿,夜晚蚊子很多,但大家毫不在意,都觉得心中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各路救援队伍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感动鼓舞着每一位记者,大量鲜活的文字、图片源源不断地发回报社,中央电视台也大量采用了民航报记者现场拍录的视频画面。

在那段时间里,前方的记者在潮湿的帐篷里运笔如飞,后方的编辑部同样彻夜灯火通明,把一篇篇、一幅幅、一幕幕反映民航各路救援队伍心系灾民、争分夺秒、大爱无疆的感人事迹的文章、照片、影像及时刊发出去,展现在世人面前,宣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民航报社的同志们忠诚党的新闻工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度觉悟和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的专业素质,不愧是一支靠得住、关键时刻上得去的新闻队伍。

我很幸运曾经与这样的一些人一起工作,十分珍惜我们之间的情谊。(作者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会长,曾任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社长、民航医学中心党委书记等职务)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航报》年4月15日四版

策划:金欢、许晓泓

音频制作:郭子超

配音:张人尹

封面图:王世鑫、孙梦

原标题:《见字如面

丁跃:我与民航报有缘》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字如面丁跃我与民航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