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后,国民党为了对付共产党可谓不择手段,除了在军事上进行猛烈进攻之外,甚至还采取了悬赏共产党人头的办法,生性幽默乐观的毛主席当时就总喜欢拿自己人头的赏金和周围人开玩笑。
但是,真要论起赏金的价格,有一人未带过任何一支部队,也没亲自上过战场,但是他的赏金比毛主席少得可不多。他就是被毛主席誉为“共产党的大特务”,有“特工之王”之称的开国上将——李克农。
作为一名特工人员,李克农常年活动于敌人后方,多次拯救共产党于危难中,在革命情势最紧张的时候,他甚至六年都没有回过家,待到其再次回家时,家中的女儿早已不认识他,甚至把他当成讨债的。
年授衔的时候,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打过仗,没带过军队的开国上将,要知道当时只有51位将军获此殊荣。那么李克农到底为新中国成立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开国上将的生平。
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来人生转折点
年,李克农出生在安徽芜湖市吉和街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兵工厂的员工,在当时我国还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下,这份工作还算体面,所以李克农从小家庭积极条件还算不错。
也得益于相对宽裕的家庭环境,他从小能够接受不错的教育。5岁的时候,家里就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进行启蒙,年,家里又把他送到了当地最有名的中学——圣雅阁中学,在这里,李克农学习了语文、书法、绘画、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
因为这所中学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创建,所以学校思想较为开放,可以接触到很多从西方过来的杂志文章。也就是在这里,李克农从一本叫做《共产主义宣言》的小册子上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从此,一颗共产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萌芽。
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李克农来到主阵地上海,加入无数爱国青年的街头游行队伍,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也是在此过程,李克农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不久游行队伍便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李克农被迫逃回家乡与妻子一起务农。
直到年,李克农的一位同学找到了他,想邀请他去当地的一个报社担任编辑,这正好与李克农早些年想通过文字启发民智的理想不谋而合,经过深思熟虑一番后,他决定答应这位同学的邀请。也正是这个决定,成为了李克农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接触情报工作。
力挽狂澜,挽救党于危难
这个报社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印刷报纸,它实际上是共产党隐藏的情报机构。报社成员知道李克农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后,便随即邀请他加入情报收集工作。
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搜捕屠戮共产党人士,李克农提前掌握了精准的情报,及时将当时芜湖的共产党骨干安全转移,成功完成了他情报工作的“第一单”。
但是他也因为此事暴露了身份,不得不逃到上海。到了上海后的李克农,成功打入国民党宣传科工作,在那里,他坚持暗中替共产党进行收集情报。
年的一天清晨,李克农如往常一样,暗中进行着材料准备工作,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扰。李克农一脸警觉地打开了门,没想到得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共产党在上海设立的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了。
要知道,顾顺章作为中央特科主要负责人,对共产党的情报可以说是了若指掌,他的叛变,将给共产党员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国民党一网打尽。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李克农没有慌张太久,便捋清了当务之急,首先是要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递到各个机关及领导人处,让他们尽快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他通知自己的老婆孩子转移后,便急忙赶往一个个联络点。
经过一天的奔波,他成功找到了江苏省委同志,又通过其找到陈赓,最后一起找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紧急措施,共产党员得以成功转移。
周总理后来回忆起这个危急时刻,总是说:“如果没有被誉为‘龙潭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的情报工作的话,中国革命说不定早就失败了。”要知道,当时成功转移的党的主要领导人还包括邓颖超、邓小平、瞿秋白、聂荣臻、叶剑英等等,如果这些重要人士被捕,可能新中国的历史将会被重写。
李克农拯救了党,拯救了中国革命!
六年未归,女儿相见不相识
当时,李克农奔波去找江苏省委的时候,他的妻子赵瑛看见丈夫长久未归后,便警觉地先带着孩子逃出了住所。后来成功转移后,李克农身份也随之暴露了,他又不得不前往江西中央苏区主持情报工作。他让妻子孩子先回老家,在码头匆匆一别后,整整六年,没有相见。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党基本停止了对李克农的追捕,李克农才得以回到老家看看亲人。而此时他的长女已经十几岁了,面对整整六年没见过的父亲,她以为是来讨债的地痞流氓,立马关上了门,将李克农拒之门外。
李克农留下了心酸的眼泪,一边流泪一边喊着我是克农啊,我是克农,李克农的父亲听到才让孩子们把门打开。
李克农把所有时间都几乎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真的离家太久了!
结语
正是这样的李克农,让国民党将他视为“最大的对手”,给出了高额的悬赏金,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毛主席评价,“克农的工作是在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战斗,而且形势远比真实的战场残酷,但是他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他的情报,数次挽救全党全军于危难之中。”我想,这样的李克农,无愧开国上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