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至22日,我和报社同事们一起去长沙进行了两天“短视频制作特训营”。两天的时间,共有5节课程,从大小屏里的采编怎样炼成、热点资讯小视频的制作解析、到资讯类短视频的制作经验等,很全面的介绍了当下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制作的内容、形式及方式。
经过两天的学习,我结合自身,形成了一些关于如何从传统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一些思考,和同事们共同分享和交流。
一、我们转型的优势在哪里?
这次授课的5位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特点——他们大多都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这表明,我们完全是有转型优势的。
1.“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线记者,我们积累的采访、沟通技巧,现场挖掘新闻的能力,成为我们优于其它新入行的新媒体记者最重要的一点。
举个例子,新京报的马骏曾做过一条航班机组人员救援突发疾病的乘客的视频新闻。其实,这条新闻其实是他“偶遇”的。当时,他在航班上,遭遇过机组人员起初拒绝拍摄,但通过长期积累的沟通技巧,很巧妙地化解,在遵守航空公司提出的相关要求下,全程跟踪了整个急救过程,成为一个爆款视频。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摸索到他的“路径”——以自身经验发现了此件事情的新闻性;以强大的沟通能力取得了受访者信任。虽然这个过程阻碍重重,但都一一化解了,我想,这也是我们传统媒体记者所独特的经验所在。
2.我们具备更强的“受众意识”
我们从事新闻行业多年,接触了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的人,我们非常了解他们想要看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比如时政类,领导们需要的是紧跟时事热点,紧贴中心工作的新闻,需要“好看、好用”;而民生类,老百姓关心的就是家长里短,一件他们关心的事,都能做成风味大餐。
比如我们的《株洲追梦人系列——株洲盲人篾匠:一年做天,手艺名扬十里八乡》,就很好地将报纸、视频多端呈现,既聚焦了时事热点,老百姓也喜欢看,因此被新华社等媒体转载,点击量也非常好。
这说明,我们传统记者、我们传统媒体,是具备更为强大的“受众意识”的,我们要的呈现,无非是载体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
二、我们应该怎样转型?
既然我们拥有了做短视频新闻的“内核”,那如何在技术上,理念上有所突破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1.抓好自己的定位
依然举例《新京报》。新京报“我们视频”形成了三个形式:新闻、栏目、个人IP。在当下报社新媒体矩阵已经形成时,可以借鉴该模式。
(1)栏目化打造
结合一些报纸栏目,做到栏目可视化。比如“追梦人”系列,“培育制造名城·聚焦创新创业之星”“乡村振兴·生财有道”等等。
(2)个人IP
它拥有独特的标签,也非常容易“出圈”。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路径。就像我的《娜妹聊天》栏目,就属于个人IP。
2.学习视频剪辑技巧、视频呈现方式
视频的时长在40秒之内,内容则是逻辑简单、细节饱满、旋律合拍、细节到位。也就是一个新闻事件中,选取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的人物、画面即可,配上文字和BGM(背景音乐)。
(1)拍摄的手法
在拍摄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场景的不同角度,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移动拍摄,每一个视频5秒左右,这样的时长可方便后期剪辑。
(2)视频软件剪辑
以剪映为例。视频剪辑:首先,是核心镜头前置,同期声也非常重要,可以增强细节。我认为剪辑逻辑就是:大景—中景—特写—移动镜头—中景(可穿插同期声)—特写—大景。
音乐:我们可以根据新闻内容来选取合适的音乐,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对之前的视频的时长进行二次剪辑,同时,根据需要淡化环境音或者环境音加强等。
文字:一个屏幕内,文字最好不要超过17个字,这样更加方便阅读;
新闻标题的选取:可以取一个动态化的标题,更加吸引读者。
特效和转场:认为硬新闻尽量不用;但像一些活泼的软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则可以多做特效、灵活运用转场。
两天的学习,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处处做一个留心的人。希望我们能更好适应时代需求,处处留心、提升自己,做好融媒体背景下文字记者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