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启蒙训练的顺序
1、第一级(上学期一年级):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进行说的能力,即通过积累写的材料。
说话是写作的基础,掌握口语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可见说又为写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说话的开始训练,着重解决“敢说、爱说”的问题,注意态度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晰,
讲普通话之类的常规训练。
2)、能看图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到能连贯地说几句话,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次序
查。
3)读写阶段按照“讲授→理解字义→大量扩展→说一句话→说几句话”的程序进行
培训。不仅要巩固单词、单词、句式,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2级(下学期一年级)
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说一个完整的句子,熟练地掌握了拼音,具备了写作的条件。
可采用“汉字+拼音”的方式进行作文启蒙训练。让学生根据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写出最适合的自己
了解了内容,学生会感兴趣,也更容易。学生的写作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手拿着西瓜:(今天天气很热,我和爸爸吃了一个大西瓜)
眼看见的:(秋姐姐悄悄的来了,黄树叶悠悠地落下来,真美。)
我的耳朵听见了(知了,知道了,知道了),一直在树上大叫,真讨厌。
鼻闻:(我家门前有一棵桂花树,每当桂花盛开时,便可闻其香气。)
嘴巴品尝:(我把橙子放进嘴里,有一点甜,有一点酸)。
皮球碰到了:(昨天,我无意中摔了一跤,脚现在还在疼!)
心想:(爸爸在外地工作,已经一年没回家了,我多想变成一只小鸟,飞到爸爸的身旁
一边。)
随著学生视野的开阔,认识的提高,语言的发展,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写几句话。
例句:选词。可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字进行扩写,以“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原则,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让学生画画五彩缤纷,可以勾画千姿百态,
还可以叙述各种动作,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等,逐步渗透到段落训练。
3、步骤3:
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写一些句子的能力,可以指导他们写一段话。集中观看
画一件简单的事情,情景写作,课文的续编,童话故事的制作,捕捉生活中的琐碎事物。
当然,也要让学生学会写请假条、留言条和简单日记,练习用逗号、冒号、引号等等。
二、写作启蒙训练策略
(一)适应儿童的心理是作文训练的强大动力。
1、热情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时,不断求上进,想要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出柜的气氛,才能产生出出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文章中那些思想、情感和词汇。”
兴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和习作能力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兴趣就会变得活跃。愉快的心境进行口语交流,自由写作。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作文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把精彩的本剧演出、激烈的小竞赛、有趣的游戏、活生
新生小动物搬到教室里,让学生参与,在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灵感。要活跃的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朗诵比赛,古诗鉴赏,每月一期手抄报,每学一次每期出一期班刊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知识面。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将幼儿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在春游之前就把要准备的东西写清楚;生病了,给老师写请假条;在节日里,写一些祝福的话语给亲人们…简洁明了,容易写出,学生喜欢写,喜欢学生写。长久以来,在学生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勤练笔,逐步培养幼儿写作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作文。初学写字训练,教师要以百倍的热情鼓励学生放手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工整地写。单词的正确性,开始和结束等等,只要求能够清楚连贯地将所见所感写出来。所以学生可以。感觉原来写字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并不难,是很有趣的。
所以他们就会想写,爱写,可以描绘真实、有趣的童心世界。
二是内容精选,迎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叶圣陶⑤先生曾经说过:让学生感觉作文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因此。要产生强烈的兴趣,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研究小学生的习作心理,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再来看看我们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插图,童话故事有趣,这些内容,学生都非常喜欢,以此作为托,进行写作训练,非常迎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
①童话编成故事年幼的孩子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黄金时期,他们喜欢和小动物,小花,小草。说吧,把它当朋友吧。以学生喜欢的童话为载体,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看,童话的聆听,讲述和编造。例如:看图画,讲童话故事;根据教材续写或改写童话;根据悬念让学生续写
编造童话;通过文字搭桥,编成童话。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想,什么话都可以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拘泥形式,自由表达,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质,不停激励写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写作天赋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看图写文字。因为低年级生活范围的限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常常会出现“写什么”的问题。写作时,一般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与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喜闻,也能适应孩子的心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假如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就让他们描写作,评论无疑是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只有亲身体验对事物要仔细地观察,才能得到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说出话来。写作、写作也更加真实、生动。所以,作文教学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做。
生命的主人。比如,学会描述一种水果,可以在学习石榴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看看关于石榴的知识园里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石榴的颜色、形状,对石榴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供学生观看、品尝,加深印象。不仅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描写水果的方法。正式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水果,让他们说说看哪方面,比较容易。这个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和认识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吃法等。
培养观察兴趣,使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学员通过观察者,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写作时也不会感到困难。重视评价,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人天生具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而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尤为强烈,表如今写作中,有一种被赞美、发表的愿望,因此,对儿童写作的评语要“好话多说,不好”
说得好听。要练好善于捕捉学生长处的慧眼,哪怕是一句妙语,一幅比一幅图
比喻,也要毫不吝啬地播撒自己的赞扬,把赞美的话用拼音写在写字本上,在结尾敲上。
一些可爱的小卡通,表达对他们的肯定。每一句话,选出几篇佳作,编入班里的《小作家专栏》,学校广播台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等,满足学生发表的愿望。
(二)依恋生命是作文启蒙训练的保障。
叶圣陶曾经说过:“人生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起来。
没完没了地流。”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部环境中吸取必要的材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重新使用文字符号来表达的过程。丢掉“生活”这一最基本的素材来源,一切作文便空空如也建筑物、幻觉。但如今的小学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现象经常见到。这类封闭的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本以为富于想象、思维活跃的童心,因缺少生命之水的灌溉,写出的东西往往是苍白的。苍白无力,毫无情趣。生命是写作之源,要使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就必须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让学习成为学习。
人生经历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比如在学校,组织跳绳、踢毽子、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做联欢在家中,鼓励同学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走进大自然,观察一年来的变化,捕捉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去社交,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每逢节假日,让学生多走动,多看、祝福你身边的人。使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实,情感丰富,老师们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
总而言之,一场有趣的游戏,一场新奇的情景,一项小小的技能,一场感动的场面,一段“小插曲”等等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材料。
(三)多读、多积累是作文启蒙训练的重要途径。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教学从古至今都没有成功。怎么了?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掌握技巧。
书写与其他科目不同。像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的东西,它们可以被传递,但你不知道。明白了我可以告诉你,却不能写文章。写作是一种教养,而非知识。具有综合合理化,牵扯的东西很多,例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的层面、文化层次等等。因此,写文章还更多的阅读和练习吧。”为使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留出时间,开拓阵”
“地、人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对书的崇拜。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班级、个人三级图书,交流网络,使学生大量接触作品,扩大视野,拓展思考空间,克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阅读数量少,学习内容狭窄,缺乏主动学习等问题。
厚发”是历代作家的创作经验总结。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学会词句积累内容。有些孩子语言枯燥,不生动,这与他们掌握的、积累的单词、句子的不多密切相关。我们引导学生平时要学会积累,养成多读书勤做笔记的习惯,努力把自己读过的文章中的好字,好话还是好段,好开头、结尾摘录下来,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词汇物也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变成自己的东西。
(四)优化指导过程是作文启蒙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作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往往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按老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根据老师灌输的已有知识,再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一个简单的信息流系统:信息→输入→储存→输入→反馈。它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制造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以记忆代替思考,以背诵代替鲜明知觉,是让孩子们成为一种愚蠢到最终丧失学习欲望的恶习。”
采用启发性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练习练习→个人介绍→对练习→对答→对答→对答。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
作用→输入→筛选组合加工→储存→出料→反馈
信息交换过程中,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点拨后,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组织言语言表达,进行尝试写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生接受”的被动局面,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感觉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自我约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事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在流动过程中教师的反馈信息运用对教学实施有效调控,将“教会学生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从教学对象转变为教学中心。
并在教师的个别导论中,针对讲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采取交流、讨论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式、互动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优化指导、编写程序,学生写作的独立性明显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狐狸》中,小白兔、小木屋”编童话故事内容,将班级儿童分成两组,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说明,结果如下:
首尾不一内容语言生动有变
A组(14)
B组(14)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新导写程序后,大部分学生开始、结束不同,而采用老程序来写之后,学生只写了2个开头,以“林中有小木屋”开头的人有12人,占85%,可见“鼓励学生独立写作,指导贯穿整个过程”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总而言之,六、七岁的小学生是语言发展的最好时机,求知欲强,富于感情,善于形象思考,正是口头语言相化的最佳时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思维特点,一定要,逐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性格情绪态度与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