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讯今年7月,中国正式出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并指导全国性推广课后服务。与此同时,以“不考试、作业少、上课就是玩”为普遍印象的西方“宽松”教育模式下,全美正兴起一股放学后进行STEM学习的风潮。
“减法”与“加法”的背后,映射出中西方教育模式正在取长补短中找寻最优解。
“双减”政策落地“满月”,效果如何?
据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中国有10.8万义务教育学校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
中国官方介绍,课后服务是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难题而生。主要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从形式上看,中国推动的课后服务与美国的课外活动基本类似,且覆盖范围更广。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名中国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9%的受访家长期待落实好学生课后服务。
而对于大多数刚开始接触“课后服务”这一新鲜事物的中国家长而言,课业辅导仍是他们所期待的主要内容。72.7%的受访家长希望可以在课后延时安排课业辅导和答疑,69.7%希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此外,家长期待的其他形式还有:培养兴趣爱好(56.2%)、进行体育锻炼(50.8%)、自由阅读(44.2%)和参与社会实践(27.8%)等。
下午三点后,美国学生也“很忙”
在中国实施“双减”政策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呈现出“加码”之势。据美国课外联盟(AfterschoolAlliance)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全美万儿童和青少年中,超四成有意愿参加课外活动。并且约90%的家长认可和满意当前孩子参加的课程。
而在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中,除了传统运动类体能培训,以重点培养学生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方面综合能力的STEM课后教育近年来获得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年,全美共设立STEM教育项目个,投入预算36.8亿美元。
华裔青少年在培训课堂上讲述他用乐高积木搭建龙船的故事。(图片来自美国侨报)
“课堂中老师会让学生扮演法医,分析基因检测结果,并研究在‘犯罪现场’发现的DNA证据;或是让学生扮演医生,诊断疾病,研究如何测量和分析生命体征,学习人体系统是如何共同运作来维持健康的。”生活在休斯敦的宝妈思闻向记者介绍,美国STEM课程基本都是以趣味性为导向,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的增加孩子的科学素养。“相较于‘补课’类培训班,这样的课外活动显然更受欢迎。”
思闻的大女儿今年11岁,每周至少参加两次STEM课外活动,其余时间还穿插安排橄榄球、小提琴、绘画、中文等。
她表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STEM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趋势,在当下教育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美国家长也会走‘严格’路线。”
站在十字路口,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需求提升
在加拿大多伦多“绽放课堂”教室内,老师王阳正带领7名刚放学的孩子学习拼音。
王阳观察到,相比西方家庭,华人家长更侧重培养孩子音乐、舞蹈、绘画等文艺类技能学习。在他看来,在“散养”模式下,西方孩子更擅于自主选择、学习的意愿较强。反观华裔青少年,则被家长“安排”的成分偏多。
加拿大华裔青少年学习制作中国传统节日美食月饼。(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课程生动有趣,王阳的中文课不仅包含学习拼音、汉字,还会做月饼、读古诗词、写书法、讲历史故事,让孩子更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阳介绍,年初办学校时,主要以演说力培训为主,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华人对孩子中文学习的需求明显增加。
“有些国际家庭的孩子从小没有学习中文,还有些华裔孩子只会粤语。”王阳进一步介绍,早期加拿大华人移民大都使用粤语、繁体字,以至于不少加拿大人误以为粤语就是中文。“直到年北京奥运会后,他们才意识到原来粤语只是一种方言,并开始在各个岗位招聘能讲普通话的人才。”
据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地讲普通话的民众数量超过64万,成为加拿大“第二大外语”。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广泛深入,王阳看到除华裔青少年外,本地学生学习中文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在历届“汉语桥”比赛中,加拿大学生就曾多次获得全球总冠军。
“语言是一座‘桥梁’,学习中文会为他们未来规划提供多一个选项。”王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