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汉字史上的三次危机,这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
TUhjnbcbe - 2025/1/25 4:19:00

毫无疑问,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文字,正因为文字的统一,才使得大一统理念深入中华民族之魂,使得几千年的中华大地相对于西方和平,使得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潮起潮落,汉字的传承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随着近代科技革命兴起,中华文明暂时落后,汉字的传承也出现了几次危机,而且一次比一次凶险,一次比一次惊心动魄。

第一次汉字危机:忧国忧民者的自我要求

欧洲在经历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不论是文明还是生产力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蜷缩在东亚大陆的我们,却因为远离科技中心,再加上清政府不思上进,使得虽然我们活在同一个时间,却像活在了不同的世纪。当世纪伟人牛大师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样的宏作时,我们却还在四书五经考科举,还在留着辫子讨论天圆地方。以至作为后人的我们都不敢相信,爱新觉罗·玄烨和牛顿是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

巨大的文化和科技代差造成的后果就是西方人把我们当猴子,你说人会在乎猴子是怎么想的吗?随着爱新觉罗家族的灭亡,中华民族中那些忧国忧民者,那些希望中国进步者自然就在思索,我们为什么为落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赶上神一样的西方人。这其中就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落后是因为文字的原因,“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拉西化成为上层文化人的“共识”。可以说在当时,汉字危如累卵。不过有反对者,也有认清形势者,因为拼音文字的缺点实在太明显,最著名的就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很难想象一页纸上充满拼音shi,我们如何区分施还是狮、试还是势。再加上当时国内烽烟四起,这事最后没能达成共识。

施氏食狮史gt;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的简化去掉了繁体字难写难认的毛病,最终延续了几千的它保留了下来,才使得我们不会像越南和韩国一样,研究祖先的文化还需要学外文,找外国人。

这一次的汉字危机可以看成是中华文明一次自我革新的尝试,虽然方向不对,但是先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面对巨大的科技代差,难免病急乱投医。

第二次汉字危机:来自计算机的挑战

如果说蒸汽机和电力是人类摆脱传统的工具,哪么计算机就是人类走向智能的工具。不过计算机的发明中国没有参与,所以当西方人能够快速的把ABC转为电脑编码时,我们的汉字还只能靠着手写。欧美人的报社只需要一百来号人一天就可以出版七八十版的报纸,而我们比他们多四五倍的人,工作成果却只有四五版。欧美人利用计算机一分钟可以打几百个单词时,我们只能默默的羡慕。

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于是又有人提出,汉字要想跟上时代,只有拉丁化,甚至说”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国家级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改革功勋人物“,”改革先锋奖“的获得者王永民老师。

当时的汉字输入法有两种,一种是日本人的”汉字照相排版植字机“,一种把所有汉字都印在键盘上的模盘,很难相像,几千上万个汉字全在24个字模盘上,要打出一篇文章,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另一种是被称为”美国电脑大王“的美籍华人王安基于台湾人胡立”三角输入法“的99键输入法,后者相对于前者,虽然键数少了很多,却也有81个,再加上因为一个键上有好几个字根,不得不弄出来的辅助键,工作效率也是低得可怜,关键是学习成本实在太高。

王永民和他的王码五笔

当时还只是普通办事员的王永民老师,领着科委给的三千块,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是研究了前两者的优缺点,再请教各方专家,其中就包括郑码的发明者郑易里先生,在各方请教无果后,他不得不从最根本的汉字结构入手,反复研究汉字的结构,把各个汉字拆成现在王码五笔的百多个字根,最终形成了现今还在使用的86版五笔。可以说王永民老师是汉字的拯救者,和袁老一样,对于中华民族来功在千秋。

第三次伪汉字危机:我们会遗忘汉字吗?

如果说前两次是汉字真正的危机,第三次在笔者看来只能是伪危机。随着个人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用笔写字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一种奢侈,提笔忘字也成为常态。于是某些国人就认为汉字再一次出现危机,但笔者认为,这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不管是电脑输入,语音输入还是手写,都只是汉字使用方式的转变,最终我们都需要认识汉字,都需要汉字,否则根本无效沟通,所以汉字不会消失,只不过是笔记本与笔记本的区别罢了。

笔记本与笔记本

事物的兴起和消失是常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遗产、交流工具的汉字最终肯定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笔者认为它一定比拉丁文活得长久,正如网友们考证的那样,因为它是三维的,远不是二维的拉丁文能比。(内容为史路雨丝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史上的三次危机,这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