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教育的虚假繁荣,让家长迷失在鸡娃的不归路
TUhjnbcbe - 2025/1/25 4:23:00

导读:

妈妈群里说这是人大附中小升初的一个孩子的简历,据说这只是牛娃当中的很普通的一份简历。

我们一堆老母亲在妈妈群里庆幸,自家娃没有出生在海淀圈,只是在一个二三线的小城市里,鸡娃都鸡得鸡头白脸的,如果身处这样一个群体,估计只能掩面而泣了。

还有已经搬家到苏州的妈妈发了这样一张图,小升初的面试群里,妈妈们都在里面焦急的等待。

我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妈妈圈的凡尔赛,顺手把这个段子,发到了群里,于是妈妈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英语上,PET/KET的又是讨论了半天。

整个聊天的氛围里,充斥着浓浓的焦虑,组团报各种班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个妈妈发现了某个机构,就在群里问有没有组团的,往往是一呼百应,肯定组成一个可以顺利砍价优惠的小团体。

在我们深深的焦虑里,不断丰富着别人的钱包。

信息快餐的时代,让我们身居家中分分钟便可知晓天下事,但是因为媒体天然具有负面属性,最擅长渲染的都是个体的极端的案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眼球、成功引起话题,不断的制造爆款,带来流量。

在这种不断的造势下,我们会发现牛娃越来越多,无论是会四国语言、获奖无数的天才少女,还是被华为万高薪聘请的天才少年,甚至是朋友圈林林总总的凡尔赛演义,周围的一切渲染都在无形中加大父母的恐恐慌,就像一个黑洞,将他们的能量和理智一点点稀释。

海淀娃牛不牛?的确是牛,有一个朋友从北京回来,她说海淀妈妈们的确超级重视教育,传说中的海淀牛娃是非同凡响,但是真的凤毛麟角。那些海淀妈妈们并非个个都有三头六臂,每天下班回家,一样是抓了语文、数学的时间就少;功课抓得多,练琴的时间就被挤掉。而大部分的海淀孩子也是普普通通,只是压力大一点而已。

父母们的焦虑并非全无道理,毕竟,无论牛娃有多少,大环境就摆在哪里。

虽然国家三番五令大喊教育减负,公立幼儿园不许教知识。可是现在哪个上公立的孩子不上个学前班?在上小学之前,基本拼音都掌握,一年级的数学、语文全学一遍,汉字认识几百上千,甚至有的孩子啥字都会写。

孩子未来是否会成为更优秀的人,不得而知,只是现在的孩子们在小小的年纪,便已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化身一路狂奔的汗血宝马。

各大培优班进行的如火如荼,一年级的奥数思维训练,我一工科研究生做起来,经常有脑子短路的感觉,不禁怀疑是我智商倒退?“不理解的东西可以背,不会的题大量刷刷刷”孩子小小年龄,会解高级别的题,制造了一种虚假繁荣:我的宝贝真棒!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曾说过:

若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题海和补习班里,希望去抢很稀缺的资源。长远看,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即有无限可能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从小陪跑在刷题的路上,孩子的时间被占用,重要的思考技能、探索精神,以及社交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他们慢慢成为一个机器。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总会有对这些厌倦的一天。所以,现在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才会那么高,甚至自杀都不再稀奇。

患心理疾病的孩子远比的各种比赛大奖的多,这足以引起家长的反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当前的教育,正确引导自家娃呢?

明确教育目标

我们口口声声为孩子好,其实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将教育看重成了一个工具,为了孩子将来能立足社会。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份好工作,想想幸福与金钱、名誉和地位是否正相关,为什么现代人的物质财富比过去增长了不知多少倍,幸福感却日益减少?

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让孩子获得生活的智慧,最终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提高自身意识

焦虑的根源来自于恐惧。

而鸡娃可以让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得已缓解,与以前相比,现在社会以及人心的脆弱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

父母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的未来更稳定,拥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因此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价值都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对学习、生活处处进行干预,阻碍了孩子反脆弱能力的培养。

曾经父辈以为的国企职工的铁饭碗,在上个世纪末纷纷倒闭裁员,而我们曾经认为最稳定的银行、报社现在却阻力重重……

社会的变化只会越来越快,如果意识不到这个特点,朝着一个方向塑造孩子,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当认清这一事实,就会明白,培养良好习惯和各种意志品质,让孩子身心健康这些底层的能力,才会让孩子的未来更加确定,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只往一个方向使蛮力。

育儿路上,伴你前行,我是包麻麻,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的虚假繁荣,让家长迷失在鸡娃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