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是一部由雷佳音,殷桃,宋佳,辛柏青,王阳,张凯丽,黄小蕾,冯雷等人共同主演的一部年代剧,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口碑和观众的双重好评。
娶郑娟,求编制,周秉昆的追求才是《人世间》的悲剧
周秉昆是学渣,考不上大学,所以,他对周家的贡献就该被漠视?
周秉昆的诉求非常明确,他是周家不可或缺的小儿子,周志刚能认可自己。
周志刚却不明白儿子的诉求。
惯用父亲身份,忽略儿子感受,这是周志刚作为传统父亲的主要特征。
冯化成将孝道分为“养口体”和“养心智”,并且认为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大家注意一下周秉昆当时的反应,
赶紧接话,支持冯化成的观点。
周秉昆明白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考不上大学,但他依旧希望自己能为周家发光发热。
当冯化成从理论层面,肯定养口体和养心智一样重要时,他自然非常开心。
然而,大年初一的拜年,却让周秉昆意识到,
周秉义和周蓉才是周家之光,周秉昆依旧是不足挂齿的小儿子,没出息的代名词。
这才是周秉昆最郁闷的地方。
周志刚明明知道周秉昆为周家的付出,却没有认可他的功劳,周志刚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
后来,周志刚才反省,提到拜年时没有顾及周秉昆的感受,“是他唯一做错的地方。”
集体拜年那天,周志刚招摇过市,厚此薄彼,确实让人生气。
周志刚从春燕家回来,气呼呼地问郑娟,“怎么就你自己啊”。
他在意的不是周秉昆去哪里了,他在意的是,秉昆私自行动,没有和他打招呼就走了。
周志刚从来没有带着全家人集体拜年,这一次破例,周秉昆没有打招呼就先回家了,这破坏了他想要的合家欢阵容。
在郑娟告诉他“秉昆挑水去了”后,周志刚一声叹息,眉头紧锁。
这说明他对周秉昆的私自行动是充满怨气的。
周秉昆和周志刚的矛盾,其实是周志刚代表的传统父亲对儿子的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周秉昆日益增长的被认可需要了。
秉昆已经不是以前的秉昆,周志刚却依旧是以前的周志刚。
被父亲认
可,是成年后周秉昆最大的心愿。
他娶郑娟,搞编制,都是周志刚对周秉昆的影响。
先说娶郑娟。
我在长文中就分析过,周秉昆爱上郑娟,一直拒绝春燕,主要原因是郑娟能彰显周秉昆的强大。
周志刚、周秉义和周蓉,都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强人。这些强人,让周秉昆感受到自己的弱小与无力。长期以来,周秉昆都是周家存在感最弱的角色。周秉昆自然不希望与一个春燕式的强人结婚。年龄最小,能力最弱,很少有人承认他的能力,即便是倒泔水这种粗活,周秉昆也没有做过。郑娟的出现,给了秉昆一个找到彰显自我价值的绝佳机会,让他拥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心理快感。
怂人是周秉昆的性格底色,
《人世间》在开头就用细节做了精彩地展现。
涂志强被枪毙那天,警方要求给涂志强一顶帽子,秉昆很想过去,帽子摘下来了,因为怂人怂胆,始终不敢上前一步。
周秉昆是个怂人,正是周志刚性格强势造成的结果。
周秉昆没有周志刚的强势性格,却会为得到周志刚的认可而不断努力。
父子俩的婚恋观惊人地一致,要娶一个贤妻良母。
李素华用五年时间,给志刚生三个孩子。这里面的辛苦,相信有过生娃经历的女性更能体会。
我在刷完第24集后,才意识到李素华的生育强度,相当骇人。
年,剧中人特意说出周秉义40岁,周蓉38岁。再结合第一集就提到的信息,年,周秉昆过了17周岁生日。
周家三个孩子的出生时间分别是年,年,年。
郑娟希望能为周家生男孩,其实就是在迎合周家传宗接代的需要。
周秉昆说郑娟有了后,周志刚赶紧问“男孩还是女孩。”
这一细节证明,周志刚很想要个孙子(周志刚知道,楠楠没有周家的血脉)。
了解到周志刚和周秉昆有相同的择偶观,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郑娟和李素华有极强的互文色彩。
她俩有个共同点,颜值能打,懂得奉献。
颜值能打,意味着遗传基因的质量更高,周秉义和周蓉都能证明,都能看出李素华的颜巅时期不可小觑。
懂得奉献,剧中有太多情节,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我分享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第18集,郑娟在厨房做饭,全家人鱼贯而入。李素华见到郑娟说了一句话,“妈进去把衣服脱了帮你啊”。
给全家人做饭已经是李素华的肌肉记忆。即便她得了脑血栓,脑子不好使,见到灶台,她依旧明白给家人做饭,就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这不是我过度解读。
剧中还安排了冯化成的表现。
我们知道,冯化成和周蓉结婚后,无论在贵州还是在北京,都有确切证据,冯化成负责做饭。
冯化成见到郑娟做饭,根本不会像李素华那样主动来帮忙,而是说“真香”。
冯化成与李素华、郑娟的区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认知。前者将做饭视为爱意的表达,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给你做饭。后者是理所当然的义务,因为我是周家的媳妇,所以我要做饭。
说到底,周志刚才是周秉昆命运的操纵者。
因为周志刚的强势,周秉昆成为怂人。
怂人性格让周秉昆无法欣赏春燕的美,他更希望成为弱女子的拯救者。于是,郑娟最终成为周秉昆的妻子。
再说搞编制。
周秉昆和父亲在火车站争吵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槽。
有编制的酱油厂工人,和没有编制的饭店打工人,周秉昆选择了后者。
原本他以为,按照父亲的标准经营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得到父亲的认可。
然而,在周志刚眼中,他依旧是个不值一提的酱油厂小工人。
既然有编制的酱油厂工人无法让周志刚脸上有光,周秉昆想要破釜沉舟,希望用饭店打工人的新身份杀出一条血路。
这也说明,周秉昆的反叛,终究是一次不彻底的反叛。他跳槽的背后,最高目标依旧是希望得到周志刚的认可。
当周秉昆赚得比周家所有人都要多的时候,他依旧想要编制。
因为秉昆知道,编制就是周志刚的思想钢印,是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没有编制的周秉昆,即使赚再多钱,他依旧无法让父亲满意。
这是最让我心疼的地方。
周志刚的评价体系本来就不靠谱,周秉昆为了一个不靠谱的评价体系不断努力。
他的努力,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
周秉昆和周志刚长期没有和解,他用七年时间给自己证明——我,周秉昆没有给周家丢脸。
事实确实如此。
周秉昆用自己的钱,为周家置办一个新家。哥哥无法延续香火,他给周家生出了聪聪。姐姐的孩子,他来养。母亲的生活,他负责。他无法成为学霸,却可以让楠楠变成学霸。
周秉昆做的每一点,都精准地对准周志刚的标准,他在努力让父亲满意。
周秉昆买完房子后,让国庆住在自己家。
周秉昆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周志刚,这才是周秉昆该有的态度。
用对错来评判周秉昆的做法,没意义。搞清楚周秉昆的行为逻辑才有意义。
周秉昆敢把房子让给国庆,源自于他的救世主心态。
我在前文就提到过,周秉昆是个怂人,注定他非常喜欢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像国庆、赶超这样的要钱没钱,要背景没背景的苦出身,是周秉昆发挥余热彰显能力的最佳人选。
当秉昆拿到编制后,他在第一时间就去找国庆和赶超。如果秉昆只是分享自己的好消息,那就是情商低。
一个高情商的人应该明白友情的真相,“朋友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比他们好太多。”
秉昆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拉了国庆和赶超他们一把。国庆的妻子吴倩和赶超的妹妹因为秉昆的帮助,得到了一份光鲜的工作。
帮助弱者是秉昆的手段,助人为乐是秉昆的目标。
他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他要用一件件事情证明,周秉昆不是周家最弱小的存在,他是可以让周志刚满意的周家小儿子。
周秉昆将光字片的房子让国庆居住,是救世主心态的必然,也是他对周志刚的宣言——当年你给周家一个家,现在我也能给周家一个家。
当天晚上,周志刚对周秉昆步步紧逼,不断说骚话,主要是因为他觉察到周家变天了,周秉昆的强大已经超乎他的想象。
7年来,周秉昆一直没有给周志刚寄一份亲手写的信,他用行动证明,他不是那个被父亲拿捏的周家小儿子了。
然而,他对编制的热衷,依旧在向父亲证明,他始终活在父亲目光下。
周秉昆是个矛盾的个体。
周志刚的争吵也暴露自己的恐惧,这个年近古稀的退休老人,明白他作为周家当家人的身份已经名存实亡了。
周家的主人已经是周秉昆了。
没有周志刚的周家,周家的后代依旧可以茁壮成长。如果周家没有周秉昆,周家就会陷入困境。
周志刚和周秉昆的博弈,在第24集,基本画上了句号。
但是,我们知道,像周志刚这种喜欢用言语打压孩子,不懂得爱孩子的传统父亲,却并不会消失。
现实生活中,不会缺少周志刚这种强势的传统父亲,周秉昆这样的儿子也很常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周秉昆被父亲打压后,能够走出父亲的阴影。
生活,比影视剧残酷无情。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他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的生活,他用他杰出的创作才能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A城共乐区光字片土屋底层民众半个世纪的世间生活。小说以底层百姓周秉昆们为核心并辐射到城市的各个阶层,多角度多层面深度书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历程。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人世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梁晓声认为,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们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他以近70岁的高龄,耗时三年,手书一百多万字,用文字为百姓画像,为时代立传!
文学艺术,当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以“明德”为支撑的精品,方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世间》树立了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以现实主义的坚实,《人世间》最终写出了城市底层平民五十余年的生活史,委实可钦可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世间》自创了一个传统:一个以鸿篇巨制的形式书写城市底层平民的传统。这样的厚重之作,之前少见,未来也不会多见。梁晓声无疑以自己固执的热情硬生生开创出了一条道路。对他来说,是聊慰己怀,对当代文学来说,则是卓然成体,自当号引更多来者。
别舍得小钱,买本书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想购买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