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越来越少,正在成为一个新闻。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让记者职业曾有的光辉也在渐渐暗淡。
故事的主人公仍在媒体工作,她和同事们拼尽全力,和这个下沉的世界较劲。
故事时间:-年
故事地点:西南某市
一
在进报社前,我从不喝酒,大学时曾尝过一点啤酒,觉得难喝至极,一杯都没喝完。从此无论庆祝谁生日或嫁娶,我统统只喝饮料,对外称“酒精过敏”。
有天下班前,在单位门口碰到发行部的徐主任,他告诉我刚接到个饭局通知,对方要连定报社一个月的头版广告,我们便要请对方吃饭。洪社长已经到场,为了壮势,他想再拉点单位的人去,“谁知都走光了,只抓到你。”
在那之前,我从没参加过单位饭局,听到徐主任的说法觉得好笑,吃个饭又不是上刀山下火海,搞得像抓壮丁。
那晚的聚点设在竹林,环境优雅,前菜精致。我正准备拿起筷子,就看见坐主座的大客户王总,端起酒杯向全场致意:“感谢贵报的盛情邀请,无酒不成席,让我们集体先共饮三杯!”
话音刚落,王总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众人随后。我拿着杯子,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王总突然瞧见了我,笑着向我打趣:“你是报社新来的编辑?这酒杯一直端着也不怕手拿累了,你放心喝吧,我们都帮你试过了,没毒。”
我赶紧解释:“不是不是,我酒精过敏,不能喝酒。”
“嗨,你酒喝少了才会这样,多喝几杯体内便产生抗体了。”王总不依不饶,“我前两天感冒,医生也说不能喝酒,可这不是盛情难却嘛,咱有缘碰到一块,那是宁可伤身体也不能伤感情呀。”
话已至此,眼前就算是杯毒酒,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喝的时候只觉得一股热辣的液体从喉咙直烧到胃里,着实不舒服。
头三杯共饮后,便要单打独斗,一波又一波的人走到我跟前敬酒,我连名字都没记全,正想吃口菜缓缓,徐主任又招呼我和他一起挨个回敬。
敬到王总那,徐主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又该订报了,王总你酒量如海、身家如山,撇一点零碎的分给我们小报,就够我们单位吃喝一年啦!”
王总听得高兴:“报社有难处,我们也该支持。这样吧,眼前的酒你喝一杯我就订一份,怎么样?”
“好,王总快人快语!”徐主任满口答应,补充说,“我们在座的报社同仁都有订报任务,王总可要一并提携,我这喝15杯,小唐再喝3杯!”
徐主任的话不假。我们报社上到社长,下到司机,身上都有订报指标。试用期的我,一年也有50份的订报考核。
我们报纸订一年,费用是元,一杯酒能换元自然划算。但白酒一杯是3钱的量,徐主任这一下,就要喝掉近半斤。他正要喝,洪社长打断:“我作为社长,应该身先士卒,王总,我这也订下5杯酒,你看如何?”
洪社长年过50,前两个月犯了肠胃炎,曾住院一周。我们纷纷劝阻,王总也说:“洪大哥,您也该多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嘛!”
“酒逢知己千杯少。”洪社长爽朗地笑笑,“承蒙王总如此抬爱,我这一杯酒抵3份报纸,王总看如何?”
王总刚答应,洪社长转头便叫徐主任递了10杯过来,把酒全倒进碗里一口闷了。王总见了,赞道:“我说做你15份的买卖,你却给我来了30份,不愧是洪大哥!”
紧接着徐主任喝了15杯,我也喝了3杯。
终于饭局结束,我陪徐主任去结账。喝得太多,他已经上头了,走路摇晃,我忍不住劝:“徐主任要注意身体,为了订点报纸,把身体喝坏了可得不偿失。”
他苦笑:“现在的报纸哪这么好订,纸媒一天比一天衰落,连社长都这么拼,我还能倒下吗?行业衰落如此,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啊。”
我愣在了原地。
二
才工作就遇到行业冰点,我感觉自己生不逢时。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转变,手机成了获得海量内容的重要途径。广告的投放,更常见于网络和户外。我们报社,位于四线小城市,在此冲击下营收锐减,业务员拉不到广告,订报量不断下滑,维持起来非常艰难。
我一进报社,便被分到新媒体部门。洪社长有远见,为扩大影响力,报社很早便开通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