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人民日报正式创刊。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经过70余年的发展,人民日报已从一张报,发展成为拥有”党报人,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你是什么时候加入人民日报的,现在的职务是?
张武军:我是来自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的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年出生,今年27岁,年8月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
Q:你进入人民日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回首当时,想对青涩的自己说点什么?
张武军:来到报社之后,我的第一个岗位是在总编室要闻六版担任编辑。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入职还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初来乍到,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认识身边的前辈和老师,并且努力从学生身份转换为党报人,一边努力积累学习,一边尽我所能为部门和报社做一些微薄的贡献。
Q:你参与的报道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张武军: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1月底,我和一些报社同事逆行前往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报道疫情阻击战进展。尽管在出发前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但当我到达武汉,我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工作能否做好,各项报道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作为摄影记者,我的使命就是及时记录和传播在战疫一线的所见所闻,将重要的瞬间定格在报纸和新媒体等载体上。医院的屋顶拍摄接收首批病人入院,医院内采访医护人员与患者,当我站在武汉解封当日凌晨0点的收费站外看着车辆涌出……我感觉到自己作为新闻人,身处必将被载入史册的新闻事件的现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Q:作为“90后”新闻人,你觉得自己和身边的“90后”人民日报人有哪些特点?
张武军:作为“90后”新闻人,我想我们和前辈相比虽然在经验和为人处世等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但“90后”这一代人是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伟大进程长大的。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报道为例,我们在武汉前方也有很多“90后”记者同事,在战“疫”一线,大家都不畏困难,冲锋在前,制作出了许多优质的新闻产品,特别是新媒体的报道产品,拉近了受众与武汉的距离。经历了“非典”和此次新冠肺炎的两次共同记忆,我们在情感、业务和价值观上都在逐渐成熟,努力成为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党报人。
Q:你对自己和人民日报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张武军:越是在风云变幻的大局势变迁中,越是要保持党报权威定力;越是在信息爆炸营造拟态环境的互联网社会里,越要走到群众身边走到基层一线。无论何时,党和人民都需要意识形态和舆论战场的“定盘星”。作为光荣的党报人中的一员,我希望自己为此做一点贡献,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让党心与民心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让更多国外民众倾听到中国故事、中国声音。
Q:你最想对72岁的人民日报说什么?
张武军:经历的历史有多沧桑,新时代的《人民日报》就有多青春。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横空出世的《人民日报》,在未来必将走出更灿烂、更伟大的72年!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你是什么时候加入人民日报的,现在的职务是?
胡润新:我今年28岁,年加入人民日报,现在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微博编辑。
Q:你进入人民日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回首当时,想对青涩的自己说点什么?
胡润新:我年9月来到现在的岗位实习,当时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的,就是想来看看这里什么样,后来觉得很有趣就报考了。回首当时,我想对自己说,多探索会有惊喜。
Q:你参与的报道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胡润新: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近三个月,我们陪着武汉慢慢变好,我也被太多英雄的人民感动。一家三口都是志愿者的武汉守夜人;两个多月没回家的武汉本地民警;希望能给一线妈妈送上“空调防护服”降温的吉他男孩;超过60岁遗憾医院首批康复患者;一天送单默默守护武汉烟火气的外卖小哥;“你兄弟我也是在雷神山有故事的人了”的两山建设者;飞机上打出“中国加油”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撤离前唱起改编版《强军战歌》的山东援鄂医疗队;装扮成皮卡丘送别医疗队的武汉市民;举着画大喊“谢谢贵州医疗队”的阳台小女孩;集中撤离仪式上又唱又跳的雷神山医护们;武汉“解封”日穿防护服来江汉关纪念的阿姨;倡议献血首日,两个多月“第一次见到人群是在献血中心”的年轻夫妇;错过20202这个幸运日,却要赶在“解封”日领证的新人……武汉樱花美,这座樱花城的人们更美。他们见证、推动了武汉的“重启”,也感动、激励着我。希望自己这一趟,能让这些平民英雄们被更多人看到。祝福大家,加油武汉。
Q:作为“90后”新闻人,你觉得自己和身边的“90后”人民日报人有哪些特点?
胡润新:我觉得我们“90后”人民日报人喜欢从小细节入手讲故事,还有一股倔劲儿,喜欢迎难而上,喜欢尝试。再就是该上场时就上场,不退缩。其实这些品质在老师们身上都存在,我们也是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追着前辈的脚步不断鞭策自己进步。
Q:你对自己和人民日报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胡润新:希望自己技能上更加精进,也希望自己生产的内容能鼓励到一些人,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未来的人民日报也一定会继续守正创新,参与、沟通、记录这个时代。
Q:你最想对72岁的人民日报说什么?
胡润新:祝人民日报72岁生日快乐。我们一起加油!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你是什么时候加入人民日报的,现在的职务是?
吴君:我今年27岁,年加入人民日报,现在是湖北分社的记者。
Q:你进入人民日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回首当时,想对青涩的自己说点什么?
吴君:进入人民日报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总编室要闻7版当编辑,最开始要连上3个月的夜班。上夜班的主要工作是看报纸大样,每次看大样时,我总害怕自己疏漏了一些问题,有时候甚至担心,稿子里面的字是五笔打的可能出现笔画错误,会盯着每一个字看半天,这样看样就很慢。后来,慢慢熟练之后,我掌握了一些工作技巧,速度也快了起来。回想当时,我既觉得这份工作崇高,因为它记录着中国发展的脉搏;同时,我也对它充满了畏惧,生怕出现错误。我要感谢那段青涩的岁月,让我一开始就有了畏惧心,养成了严谨的态度。
Q:你参与的报道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吴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一次我去社区采访一位社区党委书记,是位女同志。采访结束后,她给我说每次只能等下班,社区干部都离开后,自己一个人哭,哭完之后再回家。她说,不能在人前崩溃,因为她是支撑社区干部的顶梁柱,也不能回家哭,因为家人会担心,这样她也没办法安心工作。其实,在疫情期间,我遇到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医院殉职的江学庆医生、医院里的环卫工人高上元、转运病患的警察赵闯……在采访这些人物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口号不是喊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只有经历过磨难,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也才能彰显党员的伟大,人民的伟大。“我幸运,我也能见证这段历史。”我也希望能守住心中的那些纯正信仰。
Q:作为“90后”新闻人,你觉得自己和身边的“90后”人民日报人有哪些特点?
吴君:我和很多“90后”人民日报人一样,大家都有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既知“可为”与“不可为”,坚持原则,又敢于冲破陈规,追求真实,努力创新。我们既在不断说真话而非漂亮的话,我们都心存敬畏,心系人民,我们都在做社会的良心。
Q:你对自己和人民日报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吴君:希望我们能够做好时代的记录者,真理的坚守者,舆论的引导者,多年以后,再回顾我们做过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引以为豪。
Q:你最想对72岁的人民日报说什么?
吴君:你仍未老,我还年轻,让我们共创美好,共赏繁花。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你是什么时候加入人民日报的,现在的职务是?
宋子节:我今年27岁,年加入人民日报社,现在是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时政部编辑。
Q:你进入人民日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回首当时,想对青涩的自己说点什么?
宋子节:进入人民日报后,我首先在人民网编辑中心文化频道工作。回首两年前,我想对自己说,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人民网是一片广阔平台,对刚入职的新人来说,可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要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成为不断汲取知识的“海绵”,努力成为优秀的新闻人。
Q:你参与的报道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宋子节:在去年人民网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中,我参与了“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厕所革命’”一文的采写。炎炎夏日,我和同事们一起走访了四川、陕西两省7个市区与村落,观察了城市、景区、村民家中的厕所,通过采访还认识了很多切实推动“厕所革命”落实的村干部。访乡村,进山区,也曾被蚊虫叮咬到手背肿胀。但这一周的脚踏实地的采访调研,让我亲眼见识了“小厕所”如何改善“大民生”,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闻人,笔触深入土地,精神才有养分,才更容易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Q:作为“90后”新闻人,你觉得自己和身边的“90后”人民日报人有哪些特点?
宋子节: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和平富足中长大,看起来好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