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5日,初春北京,气温在零下徘徊,寒风凛冽刺骨,这已经是深圳特区报时政记者甘霖第9次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
为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抢占到一个好一点的位置,甘霖和摄影记者何龙早上7点不到就来到了人民大会堂门口排队,那时天还没亮,他们在寒风中等着会场开门。
四小时后,甘霖迎来了自己的幸运时刻——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在第八次举手之后,工作人员将话筒递到了他手上。他向李克强总理问出了一个关于“双创”的问题,那是那一年的热点,也得到了总理翔实的回复,深圳甚至广东地方党报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是一次幸运的降临,但甘霖所拥有的并不止是幸运。年大学毕业至今,他干记者这一行快20年了,在驻区记者站待过,干过舆论监督、去过灾区,当政务记者10多年。用行话来说,基本上各种“线”都跑过了。沉稳、细致、精益求精的性情,以及对新闻、对每个普通人的热情,让甘霖成为一名优秀记者,是全市重大报道的中坚力量。他多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获评过“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英才”,而他所努力和追求的始终没变——“让文字更有温度”。
01跑遍村村镇镇历练笔力、导热于人刚到特区报工作的时候,甘霖被分配到了龙岗记者站,当时条件很艰苦。那个时候的龙岗,面积差不多是全市的一半,从报社到龙岗区政府,要转几趟车,要1个半小时,有时候还要坐摩的。
就这样,他几乎把龙岗的每一个镇、每一个村都跑到了。他的想法是,不一定每天能写篇稿子,但我一定要每天发出去几张名片、每天认识几个新朋友。有一次,回市区的时候赶上台风天,公交车怎么也等不来,在车站整个人被淋了个透。
但就是这样,他还是觉得“跑”起来很有意思。年的时候,他写过一个姑娘因为重病,生活陷入困难,稿件见报以后,他接到一个来自浙江的电话,向他确认稿件中的事情。对方还说:“谢谢你,我看到了你们的报道,你的稿子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去帮助那个姑娘。”
远在浙江的读者能看到他的报道,而且还愿意出手相助,这让甘霖很意外也很感动。“没想到读者是这么信任记者。我觉得,自己做的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
“直通车”栏目是《深圳特区报》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栏目。在“直通车”栏目工作时,甘霖更是走街串巷,调查走访,开展舆论监督追踪到底。直通车工作室创新地运用短信、网络、微博等多种形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以群众反映的问题为线索,采写了《谁来为妈湾大道除尘》《记者调查:华强北公交何时不用再“肉搏”》等一批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