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结缘一世情
——我和《平凉日报》
□刘杰
屈指一算,我和《平凉日报》结缘竟然快40年了!
年中秋,我到平凉参加地区群艺馆举办的小说讲座,那是我的第一次平凉之行。那一期的小说讲座先是《飞天》编辑李禾老师主讲,后面是请来自西安的作家贾平凹、张敏和何丹萌等主讲。讲座开始几天在群艺馆会议室进行,之后的一天晚上,场地移到平凉剧院,由贾平凹主讲,因为他的散文《丑石》刚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我的邻座是一位精干健谈的年轻人,他自我介绍说姓赵,是《平凉报》的记者。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平凉报》的名字。
对于报纸,我是很喜欢的。高考落榜之后,我回到家乡成了一个农民,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最煎熬人的就是孤独和寂寞。阴雨连绵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到村部找寻一些有副刊的报纸,带回家慢慢阅读。平凉之行前,我经过考试被录用为代课教师,任教的学校依然地处关山深处,好在学校和村部邻近,借阅报纸便利多了。从平凉回来后不久,我在村部里第一次看到了《平凉报》,一份四开小报,虽然小了点,但却成了我排遣寂寞的最佳选择,尤其是“泾水”副刊,每一期我都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最后把喜欢的文章剪辑起来,每年能积累厚厚一本。
年夏天,我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平凉报》,这是我给“读者来信”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那年我在县城的物资交流会上买了一双泾川鞋厂出产的黑绒布鞋,回到家才发现盒子里装的是两只左脚的鞋子,可能是顾客挑选的时候装错了,也可能是鞋子出厂的时候装错了,无计可施之时,我想起了《平凉报》,就写了一篇稿子投给了《平凉报》,没想到很快在《平凉报》“读者来信”栏目刊登,更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泾川鞋厂给我寄来了一双同款鞋子,还附了一封真挚感人的来信。
因为爱好写作,每有文字形成,首先寄给《平凉报》,平凉市崆峒区红旗街93号成了最深刻的记忆。开始投稿的两年,以消息、新闻特写和小通讯为主,后来转投文学作品。年11月5日,我的处女作《彩色的陀螺》发表在《平凉报》三版“泾水”副刊,编辑是郭宪章老师,从此爱上文学写作,直到今天依然热情不减。
年至今,我一直自费订阅《平凉日报》,尽管当初我的月工资只有42元。如果说之前订阅是出于热爱和学习的话,那么十多年的订阅就是出于感恩了。我的散文《洋芋搅团》在年4月22日被《平凉报》“泾水”副刊刊登后,在我们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惊诧于洋芋搅团也能被写在文章里,发表在报纸上。我由一个籍籍无名的乡村教师成了县上的名人。也正是《平凉报》多位编辑老师的扶掖,我的文字才陆续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而报社的编辑老师我一个都不认识,见到真人也是二三十年以后了。《平凉报》在年1月1日更名为《平凉日报》,扩版增容之后,版面新颖美观,内容更加丰富,赢得了更多读者的青睐。
常怀感恩心,饮水当思源。我对《平凉日报》诸位编辑老师深怀感恩,他们公正敬业、扶持后学的赤诚情怀使我三十多年一直感念于心,不能忘怀,请允许我说出他们的名字:郭宪章、宋凌云、李利军、李世恩、何小龙,并向他们表示一个老读者、老作者由衷的感谢和致敬!
初识你刚复刊,一路相伴已经38年,我由风华正茂到年逾花甲,你还正值盛年,余生路上,我们会继续相伴。
我在关山之巅送上对你由衷的祝福:祝愿《平凉日报》扎根陇东沃土,宣传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