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俏言
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11月6日下午,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在杭举行。老中青三代新闻工作者和学界代表座谈交流媒体融合大时代下的传承与创新,共话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江坪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人,从年起,历经《浙江工人生活报》、《浙江日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多个岗位。从普通记者、传媒总编到记协主席,70年来他始终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诞生了《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等诸多名篇佳作,还出版了《在甬江怒潮中》《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等书。
70年来,江坪经历媒体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变革,在座谈会上,他以热爱、坚守、创新三个关键词分享了70年来的工作感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俏言作为年轻记者代表现场聆听了江坪的发言,从一个后辈的角度写下了她的感想:
年轻记者要向江坪同志学习什么?
拿到新书《生活的果实》没几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就被我一口气读完了。
书的作者江坪同志马上要迎来他的88岁生日,今年,已经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第70个年头,11月6日下午的座谈会上,我见到了这位前辈。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见他了,今年1月,钱江晚报创刊35周年,我曾坐在他的对面,听他讲述钱江晚报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铿锵有力地说着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盼。
我很难在江坪身上看到耄耋之年的影子,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再次见面,他带来了新出版的书,并在浙报集团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生活的果实》里,收录了江坪做记者的感悟和随笔,文章不长,没有废笔。今天这篇记录,我也想试着采取这样的形式,追随着江坪的脚步,聊聊年轻记者究竟能从前辈身上学到什么。
1
江坪有很多身份,曾任浙江日报总编辑、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现在是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委副主任,但我觉得,他最引以为傲,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他的记者身份。
在座谈会上,江坪讲起自己曾经有三次被“安排”去重要岗位任职,但他都拒绝了。他说他做不来政治工作,最擅长的还是做记者,写稿子。
但即便是这最擅长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磨练来的。在新书中采访轶事的章节里,第一篇随笔就医院采访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医生,标题是“第一次采访失败了”。
江坪从不掩盖自己辍学早这件事,他说自己是“笨鸟先飞”,别人采访一次,他采访多次,别人写一篇稿子,他写多篇。就这样一步一步,让自己变成了一名优秀的记者。
在江坪那个年代,能看到的书,能学习到的新闻写法,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可以说是绝对匮乏的。现在作为青年记者的我,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各地媒体的APP看到同行写的新闻,也有录音笔可以记录下谈话,还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方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样比较起来,我想要“笨鸟先飞”,定是比江坪容易得多。
当我以这样得视角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要到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不需要东奔西走,现代社会的六人法则让记者能够迅速触达新闻当事人,学习和寻找的成本被无限地压缩,剩下的,便是记者各凭本事写出文章,努力在信息浪潮里做让人记住的那一个。
2
江坪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是渗透进血液里的。
年,53岁的江坪筹备创办了钱江晚报,35年后我们专访江坪的晚报情缘,因担心他的身体,我们将采访地点定在了他的家里,但他却坚持要来报社看看,见见我们这些年轻的记者。
那时,我对这位前辈抱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可以做到一直在新闻事业里创新?为什么他能和采访对象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为什么他始终对新闻事业饱含热情?
江坪用他的故事给了我答案,他讲起自己锲而不舍地感动时任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的故事,从而和对方结下了数十年的友情,他讲起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后,自己撰写评论,从而引发全国企业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报道,让他从新闻这个行业里,感受到了力量。
或许这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正面连接,这种连接,让记者获得了继续在新闻事业发光发热的激情。江坪曾讲起钱江晚报记者王国荣去下水道堵塞的人家帮忙,一位大妈掏出毛巾,帮他擦汗,这个瞬间被摄影镜头定格,江坪对王国荣说:“这张照片,就是当记者一辈子的荣光。”
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是每一个记者都羡慕并想要拥有的。一年前,我曾听另一位记者谢春晖讲起自己去基层体验当快递分拣工的故事,他和一个女工一起工作到了第二天凌晨,工友们都很饿,而那位女工把自己兜里唯一的棒棒糖分给了他。这是他的“荣光”,而那时的我也发誓,去寻找我职业生涯里的“荣光”。
“读者与报纸的关系,如同钱江之源与钱江之水,浩浩荡荡的钱江,可曾一日没有源头的激励?”江坪在《心向读者》的短文里这样写道。
被人需要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支撑着我输出源源不断的内容,或许也是我理解中热爱的理由。
3
以热爱为前提,江坪在座谈会上,也提到了“创新”。
在那个时代,江坪就曾发掘改革先锋步鑫生,打破桎梏,率先提出“企业家”的概念,发出对碌碌无为者的敲击。直到现在,江坪依然坚持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评论,出新书,并在今年一月份的采访里,给钱江晚报的青年记者提了很多创新性的意见。
在和许多记者交流时,大家都会传递出一个思想——现在的传统媒体与曾经的辉煌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经验无法指导现在的工作。那些鲜活的案例,或许只是因为平台的“辉煌”而非个体的“有力”,而面对现在的互联网,记者的力量,似乎没有曾经那么强劲了。
但我却在江坪身上,看到了创新迸发出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记者有了和“自媒体”“写手”等等群体同台竞技的机会,激烈的竞争,也鞭策着记者时刻思考,时刻前行。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需要被记录和书写,那为什么不能是我们呢?
江坪在座谈会上说:“一天做一件小事,一个月做一件中事,一年做一件大事。”走上新闻这个大舞台,我愿意相信我所处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我所记录的文字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温度。当一个老记者前辈每天都在思考着创新时,作为一个年轻记者,又如何不能做到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